很多人都会有同感,每每心情低落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想吃甜食的想法。研究发现,甜食中的甜味能够刺激口腔味觉,同时能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从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并成为习惯,最终导致机体对含糖食物出现渴望和成瘾效应。
多巴胺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指导着我们对环境中事物的注意力,比如一些美味的食物就和机体的奖赏感直接相关,当机体期待愉悦的感觉时,大脑中多巴胺系统就会被激活。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并不饥饿的时候,机体对蛋糕和巧克力的关注就会唤起我们的欲望,常规时候会诱发我们对糖类的渴求。就这样,在大脑奖赏机制的日复一日下,我们只要吃甜食就会产生一种快感——咀嚼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重口味(甜)能刺激食欲,让我们感觉心情愉悦;碳水化合物则迅速让血糖上升,血糖上升后我们会变得更加有“满足感”。
无可厚非,糖在人类生命活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机体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能量,也参与机体的代谢活动和物质的合成。但如果毫无节制地吃甜食,就会为我们带来“甜蜜的负担”。研究发现,常吃甜食者反而容易出现“忧郁”的症状。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实验显示,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大脑受损,记忆力下降。即使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是永久性的,但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令大脑神经突触和记忆受损,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甜食包括糖果、砂糖、冰糖、蜜糖、中西甜点心、糕点、炼乳、含糖饮料、巧克力、罐头水果、糖制干果等。此外,中西甜点心在烹调制作过程中,通常加入较多的白砂糖、蔗糖、果葡糖浆,因此这类食品含糖量很高。
聪明的消费者会买标榜“无糖”的食品,但研究发现,喝“无糖”汽水的忧郁症风险比“有糖”的增加9%;“无糖”果汁比“有糖”还增加43%的风险。包括阿斯巴甜、糖精、蔗糖素等“无热量人工甜味剂”,会导致血糖不稳定代谢综合征,而且是通过肠道菌失调而导致。
(《广州日报》4.21 黄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