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教育部,请不要给我们家孩子减负》一文风靡网络,当天上午就上10万+,点赞过万。全国两会期间,这个话题不断发酵,此类主题文章不断涌现,流传甚广。这至少说明,不希望减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负担是一种心理感受
喜欢玩游戏,3天3夜也不觉得累,如果不喜欢学习,10分钟都是负担。负担的多少,绝对值是与每个人的期望值与自己定位是直接相关的。对于那些有远大追求与抱负的学生与家长,客观上负担必然是沉重的,但一旦变为主动行为,就未必是负担了。
长期以来,一些伪专家与舆论给公众制造了一个虚妄的故事与错位嫁接:英美先进教育就是没有负担,幸福快乐的教育,最后孩子们还卓有成就。其实,英美教育完全是两条道路,对于以私立学校为代表(包括学区房公立学校)的精英道路,一点不比我们负担轻,甚至更重。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不会轻松。
谈到最近几年校外辅导班的快速增长,一位上市公司的副总开玩笑地跟我说:“感谢政府神助攻!一是早放学,孩子没地方去,去辅导班总比网吧强;第二,就是学校一味做减法,这种想多学的需求就被转移挤压到课外辅导班里了。”
这提醒我们,对合理的负担需要有一个准确认识,不给课内机会,课内就转课外。课内转课外,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减负,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家长的疯狂是谁逼的
对于很多家长,的确是被逼的,只是不是教育本身。
孩子没上好学校,就可能没有好的工作、好的未来,中国家长处于一种集体焦虑中,于是拼命给孩子加码。
如果各行业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很小,当白领与蓝领收入没有太大差距,社会保障制度极其完善,我们的家长肯定不会如此焦虑,也不会功利地去算计上什么学校,从事什么工作。孩子的负担必然能大幅度下降。
社会分层加大,收入悬殊,不同的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入的行业与层次,于是家长就拼命加码。这并不是教育造成的,教育恰恰成了背锅者,大家都试图通过教育赢得竞争的第一关,通过教育赢得未来社会竞争,说穿了,这样的盲目追求,无关教育了。
因此,减负与应试教育几乎一样,表面上是在和很多家长斗智斗勇,实际上是在阻击功利教育理念、思想,阻击功利的教育竞争。从本质上讲,这是在试图用一个教育手段调整解决诸多庞杂的社会问题,受到批评也在所难免。
中小学生负担的重灾区为什么在小学
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负担的重灾区在小学,高中反而是相对最少的,为什么?好未来(学而思)的主要收入来自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培训。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了升学考试,大家都想上好学校,但是好学校又想招好学生,于是各种坑班、各种特长班、各种竞赛班,比比皆是,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负担。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取消所有特长招生,就是一个针对性的措施,剑指各种特长培训班。反观高中,就只有一个高考考试,孩子们不必上这么多的辅导班,负担反而是相对少的。
一味要求降低选拔性考试的难度不可取
考试被扣上负担的代名词,很多基本的评测也被停止,在教育基层,对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失去了一个基本的评价手段,客观上也导致基层教师的松懈、混日子,教育治理下滑,也带来了负面声音。
考试的难易程度本来和负担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被纳入了减负的选项。一味要求降低试题难度,尤其是选拔性考试不断模式化、水平化,简单化,这些表面上的减负措施,在现实中,恰恰可能成为推动应试教育的重要推手,进而推动了负担的增加。
在过度强调公办保基本,一刀切减负等各种不当教育治理措施的指挥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国退民进现象,最好的中小学已经开始以私立学校为主。这值得我们高度警醒,也是和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背离的。
(《中国青年报》4.2 陈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