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历朝都对名家的书法作品珍重收藏,尤其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更是要反复揣摩。对王羲之的推崇,不仅在国内延续了一千多年。从唐代开始,王羲之的书法也在日本受到追捧,并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书法风格。2月10日到4月8日,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王羲之与日本书法”的盛大展览,把日本历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作了一次系统展示。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日本宫内厅收藏的《丧乱帖》。
《丧乱帖》的流传十分有序,日本史书《扶桑略记》记载,鉴真东渡带来王羲之真迹一帖,据日本学者考证就是《丧乱帖》。756年圣武天皇驾崩之后,光明皇后将二十卷王羲之书法施舍入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其中应该就有《丧乱帖》和日本另一件流传有序的名迹《孔侍中帖》。这两卷书帖都曾经借出过,然后于延历三年(784年)归还,于是被盖上了“延历敕定”的印章。《孔侍中帖》上的印章盖在帖子中间,而《丧乱帖》上的因盖在边缘,只能看到一半,这说明《丧乱帖》以前是一个长卷,后来被截断了,今天只能看到剩下的一部分。
《丧乱帖》虽然被截断了,但是其水平极高,是公认的王羲之最重要作品之一。学界连《兰亭集序》都有过争议,因为其笔法太慢,算计复杂,不像是酒后的作品,但是对《丧乱帖》,那就只有一片叫好之声,因为无可挑剔。王羲之的作品有几种不同的面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万岁通天帖》里面就有王羲之的书法,但是风格单纯质朴,应该是早期不成熟的作品。《孔侍中帖》勾摹极佳,而且作者书法成熟,情绪表达到位,但可惜线条便僵,似乎是根据临本摹的。《丧乱帖》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但摹得无可挑剔,而且它的底本就是真迹,上面有梁代名家徐僧权的鉴定签名。
《丧乱帖》的内容共有三帖:丧乱、二谢、得示,是三封书信被摹拓在了一张纸上。其中《丧乱帖》说的是王羲之得知祖坟遭到破坏时的痛苦感受,内容是这样的:“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这一整篇文字齐全,能读懂,情绪、内容、字体三者高度契合,是极其罕见的。
唐人摹王羲之书法,往往是只看字而不看文,一封书信如果有破损虫蛀,那么剩下几个字就摹几个字,不考虑读者阅读的连贯性,所以王羲之书法作品很多都是读不懂的,像同一张纸上的《二谢帖》,虽然有笔者的姓氏在里面,但就是读不顺畅,应该是缺了字所致。
有人考证这篇文字写于357年,那时王家在琅琊的祖坟遭到兵火破坏,时年五十余岁的王羲之书道已然大成,却无力为祖宗做些什么,心中难过之极,写出的字全都由心而发,虽然痛彻心扉,写到笔下却成了酣畅淋漓。从书写方式来看,王羲之是左手拿着卷纸,右手一列列竖着写的,笔法丰富多彩,字体变化多端,有时上下两个字会连起来,中间的连笔有极强的运动感。
(《北京晚报》3.5 谢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