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猎豹电商2017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拼多多超越天猫、苏宁易购、唯品会、京东老四家,成为周活跃渗透率仅次于手机淘宝的电商App。
3亿用户,百万级商家。这是社交电商拼多多官方提供的数据。有人将它比作电商界的今日头条和快手,凭借“团购+低价”策略以及对微信平台社交属性的运用,从三线以下城市神奇崛起。
在行业内消费升级浪潮来临之际,拼多多走上消费降级之路。有人质疑其低劣商品的策略难以为继,也有人认为它会真正实现互联网电商去中介的愿景。
拼多多这个成立仅两年多的异类是如何崛起的?
从拼好货到拼多多
2015年4月,水果生鲜类App“拼好货”在微信上线。拼好货采用的是购买客户达到规定人数时,低价团购生效的运营模式。拼好货自建供应链,从货源、仓储、物流全都由团队自己负责。2015年9月,经营全产品销售的拼多多应运而生,拼多多采用了让供应商入驻、与物流第三方合作的平台模式。2016年,“拼好货”和“拼多多”合并。
低价和“病毒式”营销
拼多多采取了创新性的“拼团”模式。拼多多首页,大部分商品销售量均达到了几十万件,上百万件。电商营销资深人士何雷说,“这就像一种‘病毒式’传播,通过极低的销售价格吸引到客户,然后通过团购,将微信的传播裂变属性最大程度放大。”
内容电商平台“书单”合伙人赵锐分析说,拼多多的成功有天时、地利,譬如团购模式在社交平台的爆发,譬如微信支付成熟而带来的流量红利。
何雷打了个比方,就像城市里的“清仓商铺一样”,很多商家尤其是批发商的思路是,与其让库存大量积压,不如通过低价清仓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本质上是用极低的流量成本销售低端尾货,毛利很低但是订单量高,平台商家最终还是能获利。拼多多将这个模式搬到了网上”。
抓住低端市场
中国目前的社会消费层次仍然比较多元,三四五线城市的低端消费需求存量市场依然很大。与其说拼多多是主动的消费降级,不如说是它通过社交媒体,重新抓住了如今已经被淘宝、京东等成熟电商抛弃的低端市场。
据拼多多商家陈琳分析,拼多多商家的玩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货源优势,将商品价格压至极低,以微利甚至是微亏的方式跑量。但是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第二种是对接多货源。因为拼多多允许每人开多家店铺,每个店铺的保证金通常只需1000~2000元,一个商家可以经营多个种类的产品,在个别引流款(如3元的抹胸,7.7元10条的内裤)吸引用户购买页面中其他商品。
拼多多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电商最初的愿景:砍去所有中间商,让价格低廉的商品走向用户。
通常,低价通常意味着低质。网络上所有关于拼多多差评的反馈中,绝大部分都是对其产品质量控制的质疑。2018年2月1日,拼多多发布《2017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并宣布设立1.5亿消费者保障基金,帮消费者处理售后纠纷并维权索赔。
(应受访者要求,何雷为化名)
(《南方周末》3.1 徐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