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的《西潮·新潮》一书,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起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止“中国过去一百年间所发生的故事”。蒋先生用鲜活的个人生活体验,叙述时代变迁中的风云际会,没有枯燥的说教,却能引人深思。1945年初版的《西潮》,是在美国出的英文版,原稿为什么用英文写作,在该书附录中,《传记文学》创办人刘绍唐道出了原委:“据蒋先生说,他是在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大常委,在昆明利用躲警报的空闲,陆续写成的。”因为躲警报不是在郊外,就是在防空洞内,没有桌椅等设备,经常是席地而坐。蒋先生随身携带铅笔和硬面的练习本,写中文需要郑重其事,写英文则有如自左至右画曲线一样,可以闭起眼睛不假思索地画下去。
第一次读到这段轶事,很是惊叹。蒋梦麟先生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应对,足见其智慧和学识的高超。更让人佩服的,则是蒋先生在躲警报、钻防空洞的战乱流离中,依然笔耕不辍,思考中国的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如何臻于富强的家国情怀。该书的“前言·边城昆明”中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提出了其写作的背景和宗旨:“炸弹像冰雹一样从天空掉下,在我们周围爆炸,处身在这样的一次世界大动乱中,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可怕的事情究竟为什么会发生呢?”其时的昆明“到处是敌机轰炸后的断垣残壁,很像庞贝古城的遗迹”,“载运军火的卡车正从缅甸源源驶抵昆明,以‘飞虎队’闻名于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战斗机在我们头顶轧轧掠过”。
就在梁思成亲手设计的那些茅草房或铁皮房里,走出了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出了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科学家。这正可为梅贻琦的那句举世闻名的格言做一个恰当而精彩的注脚:“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下的知识人中鱼龙混杂,既有孜孜矻矻忘我工作的学人,也有混迹于政界学界“江湖”而罔顾良知、唯利是图之辈。而作为社会的精英,则似乎早已忘却了自身引领、塑造民族灵魂的使命。尽管我们已跨入了新时代,但是要解决新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记起《无问西东》电影中泰戈尔的劝勉:“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只有初心不坠,才能丰盈自我,成就大我。
(《北京青年报》1.27 马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