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不舍得买流量,又想和家人说说话”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18日   08 版)
    1月3日,葛远征在地铁口蹭WiFi和家人视频。

        上海农民工葛远征地铁蹭WiFi和家人视频感动网友;长年在外务工,他太想家了

      上海浦东新区浦明路附近的工地上,葛远征被称作“老葛”,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全名。

      老葛和别的农民工没什么不同,蹬一双黑胶鞋,身上灰扑扑的,深蓝色的工装上缀满了白色的石灰点子,唯一一抹亮色,是头上那顶黄色安全帽。

      他是河南人,去年十月份来到上海。

      前段时间,劳累了一天的老葛照常去地铁站“蹭”免费WiFi给家里人视频通话,被一位视频拍客撞见,拍下视频传上了网络。

      老葛“蹭网”的视频点击量很快达到778万,网友们说,看到这一幕,感到心疼,“眼圈都看红了”。

      在葛远征所在的工地上,像他这样会去地铁站“蹭网”的农民工不止一个。他们“蹭网”,是因为不舍得花太多钱买流量,又“想家,想和家里人说说话”。

        可以光明正大地上网了

      1月9日,上海气温在0℃左右,路上的人冻得缩起来,帽子围巾一裹,只露出一双眼睛。

      葛远征像往常一样,五点下班,骑着70块钱买来的二手自行车,蹬了7公里回到居住的工棚。晚饭要了一份青菜、一份豆腐、一份米饭,一共六块五毛钱。

      晚上六点多,葛远征回宿舍洗了把热水脸,衣服都来不及换,便出门去附近的地铁站。他随身带着充电器,如果手机没电了,他就一边充电一边蹲着和家里人视频。

      老葛去的是距宿舍走路十几分钟的7号线长清路地铁站,他一般待在1号出口,这里离宿舍近,WiFi信号也强。

      那是下班高峰期,每隔一两分钟,闸机口都会涌出一群归家的上班族。他们大多穿着厚实的羽绒服和大衣,神色匆匆,几乎没人注意到,墙角边上蹲着个农民工,也没人好奇他在这里干什么。

      黑夜漫长,工地上没有什么消遣,老葛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家里人聊天。去年,他买了一台手机,和儿子女儿学了上网,开通了28元包月套餐,每个月可以拥有50分钟国内主叫通话时长和100M流量。这些流量如果用来视频通话,不到一小时便会全部用完。

      在工地上,农民工一天可以赚200-300元,没人舍得把钱花在买流量上,工友们凑在一块总懊恼,“这智能手机吃流量,我上月又超了十五块钱”。

      后来,有工友学会了“蹭WiFi”,老葛也学会了——下班后拿着手机在周围小区转悠,碰到WiFi信号强的店铺,便蹭一会儿网和家里人视频。

      晚上七八点钟,是老葛和家人的视频时间。一开始,妻子苏秀娜接到丈夫葛远征的视频,吓一跳,手机那头黑漆漆的,路灯下丈夫的脸只能看清个轮廓,“他看得到我,我看不到他,想着他的样子聊天”。

      过了段时间,老葛发现地铁里面有免费WiFi,高兴极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上网了,地铁站里还有充电插头,有灯光,没外面冷。

        最亲爱的人

      葛远征蹲在地铁口与家人视频的样子打动了很多人。许多网友评论,“心疼”、“生活不易”。

      也有一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计较几十块钱手机流量钱?

      老葛说,妻子动过手术,腰上有伤,不能干重活儿。女儿在读卫校,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约3万元左右,儿子已经上班了,能够挣钱,但老葛还是想多赚点钱,“以后孩子们成家、修房子,我们老了看医生,都得花钱,咱别给孩子添麻烦”。

      葛远征的妻子苏秀娜,在河南老家,也是蹭邻居的WiFi在和他视频。

      她用着一个3年前的手机,屏幕已经碎了。白天,她忙着摘辣椒,料理农活,吃过晚饭,便等丈夫跟她视频。

      葛远征上新闻那几天,河南暴雪,苏秀娜网络信号时有时无,一打开手机,只听人说,“你男人上新闻了”,她吓坏了,以为丈夫出了意外,赶紧打电话问,葛远征一遍遍解释“我没事,你就放心吧”,她才放下心来。

      后来,葛家人都看到了葛远征蹲在地铁口上网的视频,苏秀娜整整哭了两天,丈夫蹲在地上那模样,她心疼极了。儿子和女儿也看到了视频,打电话让爸爸回家,“不让干了,手机都不叫挂”。

      苏秀娜说,每到过年,丈夫总是穿得干干净净回家,视频的时候笑眯眯的,说一切都好,还总叮嘱她,“穿厚点儿,不能光顾着干活儿,该花的钱就花,别心疼那俩钱”。

      他们几乎从不吵架,有说不完的话,一视频就是一个小时。

      葛家有一个微信群,名字叫“最亲爱的人”。每天连上WiFi,葛远征都会收到好几十条微信——儿子在海南学舞台搭建,每天都会拍现场的小视频,让他听听歌,看看新鲜;妻子和女儿白天空闲时间比较多,一串一串聊微信,有时候他都等不及一一听完,便直接跟她们视频通话。

        盖楼的人

      2013年,38岁的老葛跟着老乡当了农民工,在全国各地做油漆工,负责给墙面上各种涂料。

      这几年,葛远征去过北京、长沙、郑州、义乌、上海等城市盖楼。

      如果你问他,这些城市有什么不同,他要想很久才能答出一句,比如说南方的冷和北方的冷相比,“同样的温度,北边好点儿,南边总下雨,冬天冻得手脚都没感觉”。

      虽然“上海的商场比我地里的西瓜都多”,老葛呆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工地——钢筋是骨架,混凝土是血肉,挖掘机来回轰鸣,脚手架层叠没有尽头,灰尘打着滚儿钻进衣领和肺里,一下雨便满地泥浆无处落脚。

      农民工每天五点钟起床,骑行七公里到工地,工作十小时,中午半小时时间扒拉几口饭,下午继续上工。工资按天算,木工280元一天、瓦工260元一天、油漆工250元一天。

      葛远征在盖的小区楼房架构已经搭好,门窗还未安上,一阵北风穿过,冻得人打哆嗦,工人们用两升的水壶装满热水带着喝,“热水装多点,冷得慢些”。

      工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在盖的小区叫什么名字。

      他们只知道,这里是上海浦东新区,发往这里的快递,都用黑色加粗记号笔标记着,“沪东,工地”。工地上有管午饭的食堂,青菜三块钱一份,肉菜五块到八块钱一份,在敞开的工棚里吃饭,饭还没上桌,就冷透了。

      不出意外,两年后,这里会被人称作“滨江凯旋门”,这是未来的陆家嘴临江豪宅,房价每平米均价16万元,小区内配套了6000平方米的私人会所。这个地方,距离国家级金融中心陆家嘴只有两公里,距离东方明珠电视塔三公里不到,站在葛远征正在施工的楼层,一抬头,黄浦江浪花翻滚,在脚下奔流。

      农民工许海庭听说了这里的房价,默默算了一笔账,“我们建的房子,一套两千多万,我不吃不喝,要7辈子才能买得起”。

        想家

      比起上海的房价,葛远征更关心的,是食堂的菜价。

      他不喝酒,也不吸烟,支出的大头是吃饭。他认为工地的食堂“偏贵”,一个鸡腿五块钱,三个馒头两块钱,他更愿意去路边的小吃摊买饭,10块钱有两个荤菜、四个馒头,一点素菜。

      葛远征心里有本账。在河南老家,种西瓜和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不超过3万元,到城里做建筑工人,刨去春节回家等时间,一年出工300天以上,每天挣250元左右,年收入在7万-8万之间。

      每个月末,工头会发放一千块工资作为下个月的生活费,剩下的工钱,需要等到年底放假回家前,一次性结算。这五年,葛远征每年都能带4万-5万元回家,他用这些钱,在老家盖了新房子。

      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全国跨省流动农民工有7666万人,他们多是青壮年,平均年龄为39岁,一个趋势是,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仍在不断提高。

      “想家”,这是工地上最不能提的两个字。

      葛远征每天都盼着回家,“想每天和她说话,吃她做的饭,蒸包子蒸馒头,最爱吃她做的烧茄子,茄子切成片,裹上面粉用油锅炸,放麻椒八角焖了,那滋味太香了。”

      他的好朋友老崔,每天用手机看新闻,“想回家和上研究生的儿子多聊聊天,多看点新闻有共同话题”。

      许海庭已经有外孙女了,在地铁站里看到三四岁的小女孩根本移不开眼,连上WiFi第一件事就是和外孙女视频,一直逗孩子,“叫外公,叫外公”。

      如果今年工期紧的话,这群工人要腊月二十九才能启程回家。葛远征都已经打算好了——领了工资,给妻子换个好点的手机,穿着闺女给买的新鞋,好好过个年。

      (《新京报》1.15 罗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