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13日 星期六

    万山红遍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13日   06 版)
    李可染《万山红遍》

        李可染的代表作品《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后简称《万山红遍》),有一种亦真亦幻之感,作品中词人的豪情与画家的意气相互交融,山水意境与人生感慨相互印证,也让我们看到词人与画家之间的情感共鸣。

        《万山红遍》取自毛泽东1925年离开长沙时写的词《沁园春·长沙》。虽然这首词中满是豪情壮志,但是其实写作的时候正是毛泽东既崭露头角又面临困难的时期。这首词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李可染创作《万山红遍》这幅画是1962年,这时的李可染已经55岁。虽然一生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但是对于一个出生于贫农家庭并且父母皆不识字的孩子来说,李可染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在杭州国立艺术院,得到了校长林风眠的赏识。在重庆,他又得到了徐悲鸿、郭沫若等知名人士的赞赏。1947年,他正式被齐白石收为徒弟,同年又拜师于黄宾虹。新中国建立后,李可染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后来更是得到可贵的出国机会。总而言之,和同时代许多命运坎坷的艺术家相比,李可染生活和创作可谓一步一层楼。

        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在游历写生之后,这位以西画入手、以国画立命的艺术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的《万山红遍》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由此看来,在这件作品中很难说李可染是几分写词意,几分自抒怀了。

        1964年2月,《美术》杂志刊登了署名为清彻的《评价作品要恰如其分——对〈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一文的意见》,文章的言辞非常尖锐,如“实际上,不少同志看过画后感觉画面虽也画了一些山头,但由于纵深处理和向四面伸张的感觉不够等种种原因,并没有表现出山势的沉厚,也没有表现出开阔的空间感和群峦叠嶂的宏伟气魄……”

        《万山红遍》共有7个版本,第一次和第二次创作是1962年、1963年于广东从化翠溪宾舍养病时完成的。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创作室中一共创作了五幅尺幅不等、各有不同的《万山红遍》。通过题跋,我们可以知道至少有三张是创作于《评价作品要恰如其分》这篇文章之后。

        或许我们今天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有趣之处就在于种种的巧合与默契。如果说以前看《万山红遍》感受到的是其中的革命热情,今天再看这件作品,更能感受到作品背后有血有肉的情感。

        (《光明日报》1.7 周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