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展”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代五大名窑系列展中的收官之作。之所以将哥窑瓷器放在最后一个,或许是因为它太过神秘,实难阐发。几十年前,陶瓷大家冯先铭先生曾称哥窑问题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据说宋代处州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人各开窑场,产品有所不同。世人遂将哥哥所开窑场称为哥窑,弟弟所开窑场称为弟窑。此说法从明代开始流行于文献。明人记宋事,可信程度如何,尚待考察,但哥窑之名却由此流传至今。
哥窑的由来云山雾罩,那什么样的瓷器算是哥窑瓷器?用故宫海报展板便能作答。走进故宫延禧宫展厅,“哥窑瓷器展”赫然印在一块似乎是四分五裂的展板上。细看展板裂痕,深浅不一,似又有讲究。这展板正暗示了哥窑瓷器最为显著的特征——开片。
开片是瓷器釉面自然开裂的现象。纵观瓷器史,从原始瓷到汝瓷、官瓷,开片并不鲜见。但以开片为美的瓷器中,却以哥窑瓷器首屈一指。哥窑瓷器釉面开裂后,较深的胎色微微显露,与浅色釉面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按照一般的理解,若开裂较深,则裂痕黑如铁线;若开裂较浅,则胎釉色泽中和,隐隐然若金丝,遂有“金丝铁线”之名。因其底部圈足露胎,口部厚釉微坠,胎色略显,又有“紫口铁足”之称。
既然特征明显确凿,何以身份成谜?实际上,开片易得,哥窑难断。从目前材料来看,文献描述、传世器物与出土器物呈现的特征颇有差别,令人莫衷一是。
自元代开始,文献中便可见到关于哥窑的记载。明曹昭《格古要论》称哥窑瓷器的特征是“色青,浓淡不一,紫口铁足”。此后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称“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高濂《遵生八笺》则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综合各书描述来看,哥窑瓷器胎体基本特征应为“紫口铁足”,而釉色则以粉青为上,浓淡不一,并带有开片特征。
然而若细观展览中故宫博物院所藏哥窑瓷器,或可发现,器物釉色以米黄者居多,几乎未见粉青,外观特征令人生疑。由于文献中哥窑出自龙泉窑一脉,因此有学者将龙泉地区的一种黑胎青瓷视为哥窑瓷器,并对博物馆中所藏传世哥窑瓷器和出土龙泉黑胎青瓷科技分析。科技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传世哥窑与龙泉黑胎青瓷成分差别较大,似并非真正产自龙泉哥窑的产品,倒更有可能是其他地区仿哥窑的产品。
冯先铭先生曾指出,就龙泉黑胎青瓷的器形特征来说,其造型有不少与杭州乌龟山官窑标本相同。而中国陶瓷科技研究的开拓者周仁先生认为,龙泉黑胎青瓷与一般龙泉窑差别较大,更有可能是仿官窑的产物。一时之间,所谓“出土哥窑”器物似乎也难与文献对应。由此,哥窑身份成谜。
(《北京青年报》1.5 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