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严厉批评过一些县“争戴贫困帽”的怪象。近期在一些地方调研发现,不少农民还在争当贫困户。一些地方甚至因为评定贫困户问题而发生冲突。
当前,许多地方都将贫困户资格与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待遇挂钩。一旦成为贫困户,他们可以享受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信贷扶贫等各方面的福利,形成福利捆绑的局面。而且,国家的扶贫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面对利好政策诱惑,不少农民都乐意申请贫困户资格。一些地方甚至引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
在村庄层面,村民们一般较为熟悉各自家庭情况。因此,那些特别困难的农户被认定为贫困户一般不会引起异议。而当其他困难程度差不多的农户有的入围,有的没有入围时,就会引起巨大争议,甚至导致场面失控。
分配贫困户指标的做法有利于上级从宏观上调控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然而,由于贫困户指标数量往往超过了那些家庭确实贫困、比较容易识别的农户的数量,这导致基层进行贫困户识别时面临较大困难。部分地方贫困户指标占总户数的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如此高的贫困发生率不仅在实质上诱导农民争当贫困户,而且为基层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提供了较大变通操作空间。
杜绝“争当贫困户”,应该进一步规范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流程;大力实施专项扶贫,避免福利捆绑。政府不宜将贫困户资格与各种福利政策捆绑在一起,而应该在寻找出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扶贫措施;压缩贫困户指标的数量规模。对于那些经济确实困难的贫困户,可以进行兜底扶贫。对于一般的、暂时性的贫困户,可以通过低保、临时救助等方式助其渡过难关。
(《北京日报》1.8 田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