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1月06日 星期六

    京剧因何繁荣

    《 文摘报 》( 2018年01月06日   06 版)

      自道光年间京剧在北京形成之后,日渐发展成熟,日臻完善。到光绪年间便呈现一派成熟繁荣情景,在京剧史上有盛世之说。京剧之所以在当时能快速发展,是和那时急遽变化的社会状况与条件有关。

      在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增加,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清末三朝在政治上、经济上及意识形态上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

      首先,新思潮为京剧之变化发展提供思想利器。1840年与1856年的两次鸦片战争,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农民暴动唤醒了广大的民众。现实社会之复杂斗争,时代之进步思潮,为京剧之发展提高,尤其在其表现的思想内容方面,提供了肥沃的养料,具有强烈社会性、戏剧性的故事汩汩涌现、层出不穷,故事情节表现得更动人而复杂曲折。这些不管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之京剧剧目上,演员表演上,演出活动上,演出场次上,还是京剧形式的衍化创新上,皆能体现折射出来。

      其次,北京一带的安定为京剧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保障。同治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处于动荡混乱之局面中,然而首都北京还未受到战争动乱之破坏,社会秩序还保持相对稳定。鸦片战争后很多南方戏曲演员到北京来演戏,很重要的原因是南方战事较多,不如北京一带安定。因而,北方较为安定的环境,为京剧演出场所之改进,演员之培训,技艺之发展创新,剧本改编提高,舞台装饰美化等都提供了优越之条件。

      再次,最高统治者对其由轻蔑厌恶到喜爱嗜好。清代帝王有不少人喜爱戏曲,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扬州欣赏云集在那里的许多地方曲调,回北京时唯独将昆班带回北京,而对二黄腔等乱弹并不感兴趣。可以说同治前的帝王,视昆曲为文雅,而对花部(乱弹)看不起,认为低俗,故而一再贬斥、禁止演出。然而到了同治以后,情形大变,不管是同治还是慈禧、光绪帝都是京剧迷,尤其是慈禧不仅爱听爱看,有时还关起门来与太监们唱一段。同治能演武生,光绪精于鼓板,时不时偶尔打上一出戏。

      《徐兰沅操琴生活》中记载:“有一次慈禧做寿,光绪也粉墨登场,演《黄鹤楼》,光绪的赵云,内学太监印刘的刘备,喜刘的诸葛亮,杨五的张飞,李莲英的周瑜……”

      (《京剧名家评析》华文出版社 刘新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