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我和好友二娇几乎每天都会煲一两个钟头的电话粥。有一天聊起坐飞机的事,挂了电话顺手发了几条微博:
之一:1978年,二娇第一次坐飞机。富蕴县飞乌鲁木齐市。票价五十元。无空服。飞到一半,戴着风镜的飞行员出现在乘客间。抱着一个大糖罐,给每人抓了一把奶糖。
之二:二娇说,当时飞机是小型双翅的,两排座,乘客面对面坐着,背靠舷窗。那座椅是窄木条钉的,木条间隙很大。二娇当时很纳罕:飞机这么高级的东西,为啥装这么简陋的椅子?然而再想想又释怀了:木头轻嘛,如果木条间隙大了就更轻。这样的话,飞机飞在天上就不会那么重了。
微博一发,反响剧烈,网友踊跃留言。没想到坐飞机的故事这么多!
@graffiti一乱涂鸦:2004年坐飞机回伊宁,下了飞机找行李。按指示出了楼,四下张望,但见墙根的土地里立了块破烂木牌,写着“行李提取处”,却并无行李。正怀疑时,见一台拖拉机驶来,停在木牌处。一精壮男孩将拖拉机上的行李箱扔下来,激起尘土一片……
@普布曲桑:记得有个驻华的美国外交官回忆70年代坐中国航机从广州飞北京,结果半路上落在合肥。老外惊问为何,服务员答:“机长饿了,合肥机场的面条做得最好吃。”该老外说至今他还记得当时内心的激动:“真是童话般的国度!”
@菜园龙哥:1979年在新疆乘支线,乌鲁木齐飞阿克苏,驾驶舱和客舱无间隔。中途要落地,看见前面争执起来,一个端着地图说在这里,一个指着下面说在那里……那时一票难求,买票时排在我前面的哥们儿说是新华社的,售票大姐说我管你哪个供销社的,没有就是没有。
@小瓷狗:同事讲的亲身经历。也是80年代飞西北的航线,小飞机。飞到一半,见机械师拿着工具箱出来,一言不发,打开一个检查盖开始修理。全飞机的人都不敢说话了。机械师镇定地修了十多分钟,然后盖上盖回去。
@丽端:我家邻居大叔以前坐飞机旅行结婚。飞到半途乘务员给大家发了纸笔,叫写遗书……从此对飞机产生巨大阴影。
@雅语独喃:我爸有一次坐飞机写了两次遗书。
(《记一忘三二》中华书局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