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不停买买买 留心“松鼠症”上身

    《 文摘报 》( 2017年12月26日   07 版)

        在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松鼠、仓鼠这样具有“忧患意识”的啮齿类动物总喜欢囤积大量食物,但实际上最后能吃到的却很有限。患有“松鼠症”的人也一样,他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会产生异常强烈的感情,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他们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松鼠症”是一种学名叫做“囤积强迫症”的疾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医生张轶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种以囤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但如果强调疾病概念,可能会导致大家过分关注表面的症状,反而忽视、回避症状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心理疾病除可能的生理因素,都有其背后在关系和情感上的问题,在症状上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上的偏离。表现出‘松鼠症’‘症状’的绝大多数人距离疾病诊断还有相当距离。”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收集物品的行为。那么,收藏爱好和囤积症又应该如何区分呢?人们日常的收集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收集,比如说把需要报销的票据收集起来,把可以回收的旧报纸、塑料瓶收集起来;第二类是收藏,比如集邮、集币爱好者出于个人兴趣进行收藏,出于保留和特殊意义对别人赠与的礼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进行收集;第三类是保留,比如说生活物品、衣服等,保留者认为他们还有一些用处故而不扔;第四类则叫做囤积了,囤积的动机包括以上三部分,但更多的目的并不十分明确,如果太过严重的话,就变成了“囤积症”。

        实际上,无论是“购物狂”还是“网络下载爱好者”,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囤积症表现的人并不算少。张轶认为,囤积行为的出现,更多的是个人内在心理困扰的一种反映和表现。比较严重的“患者”,往往和个人的内心匮乏感、紧张感等感受有关。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David Mataix-Cols教授曾指出,囤积症患者往往在单身人群中更常见,孤单状态带来的不安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囤积欲望,因此他建议囤积症患者应该多交朋友、多与人交流,或者开始同居和婚姻生活。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认为,囤积症难以真正根治,极端行为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法治疗消除不安全感,普通行为不必纠正。

        (《科技生活》12.18 赵天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