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挂上专家号,专家却没按时出诊,有的甚至直接安排他们指导的学生代替;到医院看病,却被稀里糊涂地当成教学用“小白鼠”……记者调查发现,在专家号“一号难求”的现状下,部分患者遭遇“双簧”,严重影响医患关系。
为什么一些医生无法按时出诊?
日均门诊量近百人、负责住院患者10多人、每学期还要担任20~40学时的教学任务,这是东北一家三甲医院医生的工作清单。
“遇上开学季,上课是雷打不动的,一周仅能挤出一天时间出诊。”东北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有时下课后学生追着问,赶上上课、出诊相连,就难免耽误后续出诊。
很多突发状况也让医生感到无奈。一位陈姓医生说,医院技能考核出题出于保密,经常当天通知。“有一次早上不到7点告诉我,只能临时通知停发当日出诊号。对那些外地前来的患者,真的是很抱歉。”
不按时出诊,很多时候是客观原因,但不及时告诉患者“带教实习”,就有不少主观原因。一位医务人员介绍,个别名医安排学生代替一些操作,也不排除侥幸心理驱使。比如一次大型手术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风险相对小的基础工作,医生可能交给学生“锻炼”,也减轻自己工作量。
“医者,以医人为本。出诊爽约或委托给其他医生甚至是实习医生代管,暴露出医院管理失序,执行规定不严格。”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帆说,师带徒应“带领”而非“代替”,这样患者、医生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被尊重和保护。
目前,一些医院的已有经验值得借鉴。在北京,一些专家号以团队形式体现,如果个别专家临时有事,则由团队其他人接诊,并根据看病医生职称收取相应费用。
(《半月谈》2017年第23期 管建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