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芳华》:直面人性的弱点

    《 文摘报 》( 2017年12月21日   01 版)

      电影《芳华》上映后,首日票房便过亿元,更难得的是,《芳华》几乎收获了全年龄段的赞誉。    

      这部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在军队文工团里一群青年人的人生故事。乐于助人的刘峰,和从农村来、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都因为“意外”离开了文工团,走上了前线战场,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  

      很多人说,对青春的热爱,是超越年龄和时代的。所以人们看《芳华》,看的是自己的青春过往。人们感动,是因为青春永远令人怀念。如果抛开情感因素,仅从电影的供给与需求角度来看,《芳华》的成功或许就在于提供了市场上稀缺的品质——敢于直指人性的弱点。

      近些年,“致青春”类的影片很多,在引发观众集体怀旧之余,已开始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芳华》则不同,无论是严歌苓的笔下还是冯小刚的镜头前,在青春美好的文工团幕布背后,是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个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妥协。

      来自农村的何小萍始终不被宿舍那个小集体所善待,“活雷锋”刘峰因为勇敢示爱而被人们所抛弃,是时代使然吗?肯定有时代的因素,但似乎更应该进一步思考,这里面是否也有人性的弱点。那些高干子女都做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最佳选择,只不过代价是碾碎了别人的梦想与爱情。

      这或许是《芳华》在致青春之余带给人们的一声叹息,那叹息是给无力留住的青春,也是给复杂纠结的人性。如果说《芳华》给当下的电影市场提供了什么稀缺品质,那就是对人性弱点的勇敢揭露。 

      (《新华日报》12.19 徐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