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是伦理本位还是阶级对立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8日   06 版)

      【毛泽东读《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语】

      地主与农民不共财、不相恤、不互相负责。贫民生计问题绝无保障,仅有残酷的剥削关系存在。

      封建经济。

      只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剥削关系上的家庭共产主义。

      这种伦理政治之目的不为别的,全为维持封建剥削,不是大家相安,而是使地主阶级相安,大多数人则不安。不是各作到好处,而是统治阶级作到好处,被统治者则作到极不好处。

      【精讲】

      伦理本位,是《乡村建设理论》对中国旧社会特征的一个基本概括。所谓伦理本位,是指伦理关系在人们的各方面社会关系中起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为了证明这个论断,梁漱溟从社会、经济、政治三个方面作了阐述。毛泽东则针锋相对,一一作了批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分歧的焦点,是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伦理关系这一特点,说到底,即中国传统社会有没有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以及阶级剥削。由于梁漱溟过于注重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看不到阶级社会中各阶级不平等关系这一共性,因此认为,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上“互以对方为重”,经济关系上“皆彼此顾恤”,政治关系上“家庭情谊化”。这些论点,也是有片面性的。毛泽东的批语,则始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同的。

      梁漱溟说:“一部分人据有生产工具,而生产工作乃委于另一部分人任之;此即所谓阶级对立的社会。遂造成剥削与被剥削的两面,中国社会则没有构成这两面。其所以没有构成两面,即在其生产工具没有被一部分人所垄断的形势。为什么无此形势?有三点可说:

      一、土地自由买卖,人人得而有之;

      二、遗产均分,而非长子继承之制;

      三、蒸汽机、电机未发明,乃至较大机械亦无之。”

      毛泽东对这段特别是生产工具没有被一部分人垄断的三个原因的批语是:“百分之七十土地集中于地主,农民只有卖,没有买。”“大多数人无产可以均分。”“只有土地剥削。”

      在梁漱溟说的中国社会“不得有土地垄断”“土地已难垄断”旁边,毛泽东批道:“否”,这也是后来的事,从前衣奴制不然。接着又在中国未能进入工业社会,“未始不是由于遗产均分的缘故”旁,分别划了两个“?”号。在“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传相通,对立之势不成,斯不谓之阶级社会耳”几句旁,毛泽东又批道:“贫富贵贱就是阶级。”

      梁漱溟说:“所有官吏大抵是士人通过考试制度而来的;而士人则与农、工、商并列为四民,‘禄以代耕’,亦不过是一项职业,为构成此职业社会所不可少之一种成分而已。可见其缺乏阶级分界,而政权实有开放给众人,让大家都得参预的机会。”

      毛泽东批注说:通是不对的。

      最后,梁漱溟在“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之交相为用”一小节中谈到:“在西洋恒见其积个人之有余;在中国恒欲以补众人之不足。在西洋人看钱是让人更能赚钱的,钱多用在生产上;在中国则以为钱是让大家化的,钱多用在消费上。”

      毛泽东批注说:“富人的钱不让穷人花。”

      毛泽东这几处批语,三言两语,平实出之,切中要害,鲜明具体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看法。

      (选摘八)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