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3年秋天的上海,11月8日,一位刚过古稀之年的老人病逝了。接到消息后,明朝崇祯帝对于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西方世界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
那时候的上海,远远不是大都市。但那时候的上海,因徐光启而闻名的徐家汇,拉开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文明的大幕。
由徐家汇,而诞生了上海一个行政区域的名字——徐汇区。当然,“徐家汇”和“徐汇”,尽管内涵意义差不多,却也不能混用。比如不能把徐家汇天文台、徐家汇公园称作徐汇天文台、徐汇公园,也不能把徐汇中学称作徐家汇中学。至于徐家汇路,就更不能称作徐汇路了。细算起来,光启路、光启南路,这些与徐光启有关的马路,大大都不在徐汇区。
徐汇区的徐光启元素,除了偌大一个徐家汇外,还有位于南丹路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墓、徐光启纪念馆。还有就是有座近年新建的“销品茂”——光启城。
我觉得,这些是不足以纪念徐光启的。特别是对于该如何传承徐光启的精神的问题,似乎光有形式上的纪念,远远不够。
在政治上阴暗昏昏的晚明,徐光启卓尔不群,学习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将中国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军事思想等领域的水平提升到接近近代的高度,这一点,必须引起今人重视。
上海之有今日上海,与400年前,由徐光启奠定的那种开放、大气、海纳百川的现代上海人气质有关。
回看整整400年前,55岁的徐光启早已经完成了《泰西水法》,正在天津利用此法开荒屯田改善滨海的盐碱地。此际,他总结甘薯种植经验完成的《甘薯疏》,已经发挥了功效,中国许多地方已经种植了甘薯。从这两点来看,徐光启在当时的功绩,类似如今的袁隆平。他在试图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
徐光启的学问还不仅仅在于农学。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在军事装备上,他曾在通州练兵,引进红夷大炮,助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可以说,他又是那个时代的军工专家。
徐光启就是这样的全才。但对于这位四百年来中国开眼接纳世界第一人,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先贤,除了在文科领域的继承之外,是否更该有在科学精神、研究精神等等方面的继承呢?可以说,对徐光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新民晚报》11.18 姜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