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睿明
拉坯是陶瓷手工成形的第一步,是泥土走向精美陶瓷的开始。
电影《人鬼情未了》里女主人公做陶艺,展现的就是手工拉坯。电影里拉坯的过程显得非常优雅,结合浪漫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没有生命的湿润润的泥团,在双手的抚摸下,温柔乖巧,顺从地随着双手一边旋转,一边慢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最后形成具灵性的器物,有了生命。
对匠人而言,拉坯却是个辛苦的手艺。不但要求有高超的技艺,还需要非同一般的体力和力量。在景德镇,传统拉坯师父,几乎可以一眼认出:他们双臂粗壮,双肩耸起,背弯,身体前倾,一如他们拉坯时的姿势。这是长年辛苦劳作的结果。
手工拉坯的工序要在轮车上完成,古时的轮车靠人力转动,稳定性也较差,对手艺的要求就更高。后来出现了电动的轮车,减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成形的稳定性,是一大进步。刚开始出现的电动轮车,整体的结构仍然模仿古时,比较大,常常还有一个整体的高台,轮车在中间,拉坯师父坐在台上,整个轮车划定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拉坯师父俨然王者,君临天下。制造一件件精美工艺品的征途由此展开。
进一步的发展,把电动机的部分做了精减,并独立出来,体量上减小了很多,最小的电动拉坯车,所占面积不足四分之一个平米,移动也很方便,随便搬个小凳,边上一坐,就可以开始工作。不过这样一来,过往的气势神韵,已荡然无存。手艺还在,灵魂却不相通。我见过一些老师父,仍保持着传统手艺人的灵魂,不像匠人,却像艺术家。技进乎道,与此有关吧。好的拉坯师父,游刃有余,自然生出手作的美感,很有几分优雅的气度,常常一动手,就像在舞蹈!
近世科学昌明,工业进步,诸多传统的手工为机械代替,没有了生存空间,很多手艺就此消亡。手工制瓷亦节节败退,退守陶艺和仿古。而日用的生产几乎尽数被工业文明所占据。所幸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的传承,即使在那些最为困难的年月也从未中断。如今,景德镇仍然有一大批的高手匠师,隐于民间。
不过,问题仍然不可回避。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手工工艺的价值为何,能否保持其有尊严地生存、延续乃至发展,这个问题非景德镇陶瓷独有。对此,日本学者柳宗悦先生有一段感人的文字:“手总是与心灵相连……所以手工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
(《制瓷笔记》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