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故宫里为何有一座“洋楼”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5日   05 版)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却有一栋与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宝蕴楼。那么,紫禁城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西洋式建筑?

        宝蕴楼旧址是明代咸安宫

      宝蕴楼最初名为咸安宫。《故宫史话》记载:“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熹宗皇帝奶娘客氏曾居住于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咸安宫被改建,废太子胤礽曾禁锢于此。雍正继位后,将胤礽从咸安宫迁居到山西祁县郑家庄。”

      咸安宫闲置多年后,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进行修葺,改为官学堂,招收内务府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子弟及景山官学中的优秀学生,委派翰林负责教习,教授内容有满语、汉文、骑射等。因学舍设在咸安宫,故命名为“咸安宫官学”。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给母亲孝圣宪皇后做六十大寿,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原咸安宫官学则向南移至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尚衣监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咸安宫官学再向西移至西华门内北边,即今天宝蕴楼所处的位置。

        蕴藏珍宝之所

      清末,咸安宫成为清廷的储藏室,不少名贵物品暂存于此,由十几位太监看守,不少太监遂趁机监守自盗。

      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大总统袁世凯,建议筹设古物陈列所:“默察国民崇古之心理,搜集累世尊秘之宝藏,于都市之中辟古物陈列所一区,以为博物院之先导”,并提议将当时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及热河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保管展览。从1913年11月18日起,热河避暑山庄近12万件文物和奉天行宫11余万件文物分批运至北京。起初,从热河、奉天运来的23万余件文物暂存于太和殿、文华殿、体仁阁等宫殿。为更好地展示这批清室文物,内务部决定以武英殿为馆舍成立古物陈列所,将西华门内原咸安宫官学房屋及咸安门交由古物陈列所,以作改建文物库房之用,并与外交部协商,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咸安宫旧址上兴建西式楼房存放文物。

      1914年6月2日,咸安宫门及宝蕴楼东西配楼等工程正式开工,1915年6月竣工。主要建筑包括咸安宫门、宝蕴楼、东西配楼,共计建造房屋53间。宝蕴楼是我国近代博物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收藏文物的大型库房,而“宝蕴楼”的得名正是缘于这里所藏之物集历代古物之精粹,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其价值不可估量,故名。“宝”为宝贵之意,“蕴”为积聚、蓄藏之意,宝蕴楼即蕴藏珍宝之所。

        凸显西式建筑风格

      宝蕴楼是故宫惟一现存的钢筋水泥“洋楼”,时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和签事金城主持修建。朱启钤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为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1913年8月代理国务总理,后任内务部总长,兼任京都市政督办。金城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学英国,毕业归国后相继在上海和北京任公职。将收藏珍贵文物的库房建成一栋西洋式风格的建筑,就是金城的提议。

      据说宝蕴楼最初设计的与紫禁城的其他建筑一样,也是宫殿式建筑:前殿五间,后殿五间,各有东西配殿三间,为两进四合院格局。朱启钤看过图纸之后,思量许久。紫禁城自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近500年间发生火灾近百起,其中重大火灾三十余起,砖木结构的宫殿式建筑极易出现火灾。作为存放文物之所,防火是第一要素,同时还要防潮、抗震,如果全部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势必存在一定的隐患。而此时水泥、钢筋(当时称“洋灰”“铁条”)已在北京东交郊民巷租界内的建筑中使用,具有防火、防潮、坚固的特点。是否可以采用呢?

      金城查看了东交民巷的多处建筑后向朱启钤建议,修建宝蕴楼时可适当使用水泥和钢筋,减少木料的使用,以此起到防火、防潮和坚固的作用,同时建议宝蕴楼不宜过高。因曾留学英国,他将自己按照欧式建筑式样设计的简易图纸拿给朱启钤。这个设计在造型和结构上与故宫内的传统建筑不同,共有北、东、西三座单体楼房,采用封闭周边式布局,围绕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三面,与咸安门形成围合。

      朱启钤基本采纳了金城的设计方案,并提出几点修改意见,同时决定在施工时适当使用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从外观上看,宝蕴楼的整体建筑显得非常简洁、明快。三座楼均采用城砖砌筑墙身,外墙面抹饰水泥,并划出规整的横矩形格,再刷红浆,窗子窄长,所有窗户的线脚均饰白色,与红色墙身恰成对照。北楼大门最上方设有阁楼,阁楼山墙上镶嵌一块石质匾额“宝蕴楼”。楼阁山墙东、西两侧的壁柱上有一对卧狮。

      宝蕴楼自1915年建成以来,长期作为文物库房使用,已历经百年风雨。

      (《北京晚报》11.16 户力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