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北平城里的“洋大人”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5日   02 版)

      20世纪30年代,北平城中一片萧条。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外国学者、作家及艺术家们却怀着前所未有的激情成群结队地聚集到了北平。眼看战后的欧洲变得凄风惨惨,人们却发现在这逐渐消逝的世界上,居然还有一个地方幸存了下来,还保留着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远未被现代世界所改变。

      最热门的聚会点是魏智(法国书商,1920年来华)开在北京饭店里的“法文图书馆”。海伦·斯诺曾说:“你在那儿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热衷于中国文化的人;在那里聊天,你可以一聊就是一个下午。”

      离魏智的书店没几步,就是另一家有名的外国商铺——“导铃洋行”。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富有东方格调的商品,老板是头脑精明的海伦·波顿(美国女商人,1921年来华)。从天津定期开过来的游轮给北平带来了大批游客,他们也常被吸引到店里来。当波顿在北平的第一笔投资失败时,她便已经嗅到旅游市场中潜在的商机,于是在接下来的22年里,她都没再改行,直至战争爆发。一位典型的游客写道:“我一个劲儿买东西,买得都没数了。刺绣、外衣、瓷盘、一座真人大小的石刻佛像,突厥的陶罐和能贴一个房间的古中国风格壁纸、四只漂亮的漆皮手提箱、六个大樟木箱子,和两个非常大的樟木衣橱。”

      由于导铃洋行开在北京饭店里,波顿便总能知道哪些大人物最近进了城。她常邀请各路名流到她家的四合院或她在西山上的寺庙里参加聚会,萧伯纳、赛珍珠和黄柳霜等人都在她的请客名单上。聚会前,她会用尽所有珍稀罕见的装饰品,如珠宝、玉石、丝绸和瓷器等,把四合院(或寺庙)的每一个可利用的角落都装点得富丽堂皇;并且提供香槟,让客人们在觥筹交错间不知不觉地就把钱包打开了。

      很明显,波顿就是作家、鉴赏家哈罗德·阿克顿爵士的《牡丹与马驹》中“马斯科太太”的原型。

      在国立北京大学里,哈罗德·阿克顿教授英国文学。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中,北大聘请的外籍教师数量逐年增加。1936年,阿克顿搬进一栋四合院。他用假山石、白色紫丁香和山楂树把庭院装饰了一番。他还修了一个游泳池,新铺了一大块让美国人都为之咋舌的英式草坪。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个四合院。一天晚上,在这所闻名北平的房子里吃过晚饭后,美国陆军武官约瑟夫·史迪威上校的女儿、23岁的温尼芙蕾就表达了她的失望之情:每个房间都很简陋,阿克顿挑选的古董我也不喜欢。但是他确有一些宝物,菜也很好吃。

      绰号“酸醋乔”的史迪威是1942年美方在中缅印战区的指挥官,也是蒋介石的盟军首席参谋。史迪威一家和阿克顿一家一样,都交了不少中国朋友,其中最出名的是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哈罗德·阿克顿认为溥杰是当代仅有的两位可以和古代大师相媲美的艺术家之一,并跟随他学习了一段时间绘画。尽管他非常努力,但他很快被亲王的得意门生,艾莉森·史迪威·卡梅隆(史迪威将军的女儿)超过了。艾莉森·史迪威不但是第一个出生在协和医学院的人类婴儿(一只骆驼宝宝比她抢先了几个小时),也是第一个认真钻研中国画的外国人。溥杰住在一栋宏伟壮观的宫殿里,每到春天,他就会邀请学生们到花园赏花。虽然城里有日夜不息的娱乐活动,阿克顿提道,这项仅有少数几个外国人参加的活动仍然显得意义非凡:那些自革命后便隐居起来的老年满族显贵和保皇派也颤颤巍巍地出现了,若是寻常场合他们是绝不露面的。他们还留着辫子和长长的手指甲,行的都是前清他们还过着安逸日子时行的礼。

      1936年1月,朱利安·贝尔(英国诗人)从北平写信给他妈妈说:“这里是世界上最好的城镇,除巴黎以外最好的首都——到处都是同性恋。”在这一点上他的确说对了,许多30年代移居到北平的外国人都是同性恋。他们和在他们之前到达的外国人一样,都受到了中国人对男性之爱的宽容态度的吸引。在西方,这个问题动不动便会引发道德上的谴责。但在北平,男性同性恋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从官吏到苦力都不避讳。

      异性恋也同样被北平的夜生活所吸引,在蒲乐道(英国汉学家、佛学家)的《老北京奇闻录》里有轻松、直白的描写。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这些乐事都只需花费很少的钱。罗伯特·拜伦(英国游记作家)在写给他母亲的一封信里提到,当阿克顿把他的私人收入全花光了的时候,他还能靠在大学里做讲师的每年200英镑的薪资住在一栋漂亮的房子里,使唤一群仆人,此外还能有结余用来搞收藏。“要是你和爸爸过来,你们可以生活得像王公贵族一样,”他又说道,“当你们觉得无法忍受英格兰的生活的时候,你们就花上60英镑的单程旅费来北平吧!”

      若不是受战争干扰,北平可能已经变成了英国贵族里的贫困成员的避难所。

      由于外国人在北平的花销如此微不足道,他们当中即使是不那么富裕的人也可以加入购买古玩的热潮中去。西克曼第一次到北平是在1930年,他拿着哈佛燕京学社的奖学金来中国进修中国语言与艺术。第二年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就委托他为博物馆刚起步的东方艺术品类购买些藏品回来。纳尔逊博物馆的确挑了个好时机,因为当时黄河流域建起了一条铁路,正好贯穿中国古代文化腹地。新建的铁路径直穿过成千上万的古墓,墓里的珍宝就流落到了当地有钱人的手里,他们一接手使会迅速转卖给主要来自北平和上海的古董商。

      (《消失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商务印书馆 朱莉娅·博伊德 著 向明娟 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