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网络测试不靠谱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23日   07 版)

      “谁是最适合的你的另一半”“你的内心有多孤独?”“你最出众的能力是什么”……身处网络时代,五花八门、铺天盖地的网上测试几乎囊括了个性、爱情、能力各方面,很多预言测试更是有吸引力。

      其实这些不同类别的测试在心理学上属于“心理测量”,现代心理测量起源于19世纪末,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之后出现了人格测试,可以确定个体间差异,比如学习上,相对的长处和短处,由其演变成了职业测试。至于网上的各种流行测试,包括前段时间火爆的“左右脑年龄测试”,都不具备科学性,而是偏向娱乐性。

      这些测试为什么会吸引我们?冷静下来分析,它们都与认识我们自己有关。人们对自我的探究也许是做心理测验的原始想法。比如,我们正经历一些工作上的挫折,或遭到生活中的打击,处于低谷的我们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前路一片迷茫时,希冀于借助某种工具指引自己,总是试图寻找一种能更容易成功的捷径。而心理测量,恰恰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你需要别人喜欢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从容,其实内心焦急不安……”是不是觉得自己被说中了?这段模棱两可的形容套在谁身上都合适。我们觉得测验结论准,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也称为福勒效应,人们会容易相信一种笼统的、模糊的、普遍的人格描述,而这种描述被认为是专门针对他们的。

      除了“巴纳姆效应”,促使人们相信测试结果的还有心理学上的“谄媚效应”,即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在新媒体时代,“谄媚效应”得到了放大。各类测试结果中那些积极正面的分享语,正是诱导转发的动因之一。

      (《科技生活》11.13 刘辛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