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最后援引古诗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古诗,出自元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冕的题画诗《墨梅》
中国历史上爱梅成癖且因爱梅而闻名于世者二人,第一位是北宋处士林逋,他结庐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人送“梅妻鹤子”雅号,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咏梅名句,流传甚广;第二位就是王冕,他一生植梅、咏梅、画梅,自称“梅花屋主”,其《墨梅》原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是经常为人引用的名诗。
坐在泥菩萨膝盖上苦读
史籍中关于王冕生平事迹的记载虽然不甚详尽,但出处颇多。我们的小学课本里也收录了课文《少年王冕》《王冕学画》等。
王冕(1310~1359),字元章,浙江诸暨枫桥镇人。枫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文化深厚,王冕生于斯,长于斯,自然耳濡目染。据宋濂《王冕传》记载,王冕小时家贫,父亲无钱送他上学,让他天天去放牛。王冕对放牛毫无兴趣,却对读书兴致盎然,他经常早上牵牛出去,把牛丢在野外吃草,自己偷偷跑到学舍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一天的课后,学生们放学,他则牵牛回家,乐此不疲。但有时听得太入迷,竟会忘记牵牛回家,结果遭到父亲的暴打。然而,父亲打归打,第二天,他照去不误。
母亲理解他,因劝丈夫说:“孩子那么痴迷读书,何不顺其自然呢?”于是,王冕离开了家,搬到寺庙边居住,为何?因为寺庙里晚上点灯呀。从此,他常常晚上进入寺庙,坐在庙里泥塑菩萨的膝盖上,照着菩萨前的长明灯苦读。浙东著名理学家韩性听说了王冕的苦读事迹,非常惊奇,主动将王冕收为弟子,授以儒学,王冕学业大进。
心怀大志却屡试不第
当时的秘书监著作郎李孝光,特意找到王冕,希望推荐他为府衙管理财货文书的小吏。谁知,得到的却是王冕的高调拒绝:“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备奴使哉?”王冕一时被指为狂生。
其实,年轻的王冕并非清高孤傲到不问禄,他只不过是不想做井底之蛙、池中之鱼而已,他甚至一度热衷功名。他潜心研究过兵法,学习过击剑,以伊尹、吕尚、诸葛亮为偶像,他在诗中放言:“愿秉忠义心,致君尚唐虞。”“我愿扫开万里云,日月光明天尺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他一边继续苦读,一边奔波于科举之路。然而,科举之路上的王冕却处处碰壁,屡试不第。
科场的失意,给了王冕以沉重的打击。一天,他突然醒悟道:“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从此,不问仕途。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三十九岁的王冕告别故乡,南历江淮,北入幽燕,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所有因科举不顺的烦闷一扫而光。偶遇奇才侠客,王冕便引为知己,呼酒共饮,慷慨放歌,一时胸襟大开。
他曾在元朝大都(今北京)南城写下《南城怀古》二首,其一曰:“日上高楼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契丹踪迹埋荒草,女直烟花隔短墙。礼乐可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疆?书生慷慨何多恨,恨杀当年石敬瑭。”这是一首明为怀古、暗为咒骂异族统治和出卖民族利益汉奸的诗歌,悲怆沉重,意境深远,其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携妻儿隐居九里山
据《明史·王冕列传》记载,王冕游历大都期间,曾做过元朝秘书卿泰不花的门客。泰不花慕其才华,推荐他入朝出任馆阁职务,王冕不仅力辞不就,而且讥笑泰不花说:“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遂拂袖而去,即日南归。
南归之后,王冕明显地感到“山雨欲来”,他预言天下将要大乱。王冕既无心仕宦,又酷爱诗文书画,干脆自我放逐于江湖,携妻儿隐居故乡的九里山,辟地为园,自耕为食。
王冕一生写诗近千首,量多质高,部分收录在他的诗集《竹斋集》中。
不过,从王冕的诗文和行迹来看,他倒并非因为预感到世乱而隐居山林的,他一贯蔑视利禄,不求功名,他之所以隐居世外,完全是其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的高洁情操使然,正如他在《山中杂兴·其一》诗中所说:“去城悬九里,夹地出双溪。傍水编茅屋,移花近药畦。长年无客到,终日有猿啼。利路何须问,闲身尽可栖。”
王冕慕梅花之高洁,特在自己的隐居之所,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平时观梅、画梅、咏梅,不亦乐乎。王冕还好在自己画的梅花图上题诗咏梅,他最为著名的《墨梅》一诗,就是他在自己画的《墨梅图》上的题咏之作。王冕的《墨梅图》堪称绝世珍宝,让人兴奋的是,此画竟仍在世,据说原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录于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元画全集》之中。《墨梅》一诗题于这幅精美的画作之上,如今读之,依然清气拂面。
(《北京青年报》11.17 晏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