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雅言与俗语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18日   07 版)

        ■郑培凯

        小时候读《水浒》,第一次见到“筯”这个字。初见之时,还不认得,觉得这个字颇奇怪,是“筋”字多一横。按照上下文,也就猜到“筯”便是筷子。让我清楚记住这个“筯”字的情节,是王婆贪贿说风情,西门庆到潘金莲处幽会,饮酒作乐之际,故意把一双“筯”拂到地面,然后假装拾筯,趁机捏了一把潘金莲翘起的小脚。

        这幕“诲淫”情节写得生动,因此一双“筯”也就铭记在心。

        后来再读《水浒》,居然看到不同写法,有写成“箸”的。是“筯”,还是“箸”,无关紧要,反正就是筷子。

        读书渐多,接触到文字学,才知道有雅言,有俗语,有正式用词,有江湖隐语。所有的物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称呼会变,称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会改变。

        以一双筷子来说,因为从牙牙学语,我一直听的就是“筷”,总以为这是最正式、最典雅的名称。《水浒》是古代通俗小说,写的是江湖市井,因此,不免掺杂许多市井粗俗用语,那么,“筯”或“箸”大概就是古代的粗俗用词吧?

        事实上,“筷”才是最后起的粗俗用语,大概起自明代贩夫走卒、船帮挑夫这一社会阶层。因为忌讳行船走马有所耽搁,因此,这双日用的吃饭工具就成了忌讳词,不能再说“箸”“筯”了,否则发音为“住”,为“驻”,让人行不得。为了讨个吉利,就用“快”字作为隐语,加上竹头,就成了“筷”字。我从小就以为是个堂堂正正用词的筷子,原来是粗俗的江湖用语,是下九流的黑话,连西门庆与潘金莲都不用的。《王力古汉语字典》根本就没有收“筷”这个字,也就是说,不是古汉语,是后来的俗字,不登大雅之堂的。

        至于“筯”与“箸”孰为正点?《说文》上只有“箸”而没有“筯”,因此,“筯”是个后起的俗写字。《韩非子·喻老》:“昔日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的是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奢靡淫侈,把公忠体国的箕子吓坏了,觉得国家前途堪虞。“箸”是竹头的,用象牙来做,的确是改变了本质,名实不符,有失古风。箕子的担忧,倒有些现代性意义。为保护濒临绝灭的象种,大家都应当“废象箸”。换句现代通俗说法、十分不正点的用词就是:不要使用象牙筷。

        (《雅言与俗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