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军人依法优先”政策出台后,十九大报告中“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句话又一次振奋了军心。与“军”字扯不断关系的军嫂群体心中也不禁漾起波澜:相关军人的政策越来越好,军人的荣誉感越来越强,我们这些被称为“军人大后方”的嫂子们,什么时候能被幸福地“波及”一下呢?
连日来,有关该不该办“军嫂证”的问题,在网上引起热议。这其中,有热切的呼声,有据理的质疑,也有冷静客观的分析。
“军嫂证”是关爱也是荣誉
女军人多兰就是“军嫂证”支持阵营中的一员。她有这样一位军嫂朋友,丈夫驻地在外省,一年难得回家一次。俩人的孩子天生智力残疾,出门得抱着走。嫂子探营,总是抱着孩子、背着小包、拖着大包,在拥挤的人群中排队、购票、进站,要多不便有多不便。那时候她就想:嫂子要是也有个类似军官证之类的优先证该多好啊!
戍守藏区的军人老雷也直言不讳:“这么多年,老婆为了支持我建功军营,一个人默默扛起了一个家。我情愿把社会的尊崇让给她,让她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善待,也算是我对她亏欠的一种补偿。”
善意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小敏是“支持派”老雷的妻子。对于想不想拥有一张“军嫂证”的提问,她这样回答:“若有‘军嫂证’,我们这些部队的留守家庭的生活肯定会轻松许多。但‘军嫂证’由什么部门来颁发、管理呢?几十万军人已经够国家操心的了,我们军嫂就别添麻烦了吧!”
相对于小敏的善解人意,爱人已经转业的前军嫂尘子,看问题又有另一个角度:“‘军嫂证’就是一种美好的善意。我当军嫂十几年,孩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房子是靠两个人攒钱买来的。生活中有时候是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我觉得还可以承受。拿着‘军嫂证’到处要求被照顾,弱爆了吧!”
有人婉拒,也有人表示有心理落差。老艾是某路桥公司的基层领导,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游走,家庭重担同样落到了妻子肩上。“我们的职业是铺路架桥、建设祖国,我认为,我们与军人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群体。国家已经给了军人依法优先这么高的荣誉了,军嫂就不要伸手了吧!”
不只是发一个证那么简单
综合网民观点看,还有一些中立的人在冷静地看待此事。
地方媒体人孙连洲说:“身为家有军嫂亲属的地方人员,对‘军嫂证’的呼声我表示理解。对军人家庭的‘压舱石’——军嫂进行优待,本身无可厚非,出发点是好的,但我担心,在‘军人依法优先’全面铺开的当下,这一要求会给人造成得寸进尺的误会。合乎情理、众望所归的政策,推出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曾任某部队杂志编辑部主任的何晓出身军人世家。“原则上我非常支持出台‘军嫂证’,但我还认为,有没有‘军嫂证’,军嫂们都应该被社会所尊重,应该有属于她们的荣誉。不论是‘军嫂证’还是更为周全合理的‘军属证’,绝不是印个本、盖个章那么简单。它需要军地双方的相关部门协调,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必须跟上才行,这些都需要时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看来,军哥军嫂们并没有因“军嫂证”之说而冲动,军外人士也不像当初“军人依法优先”政策出台时那般反应强烈。毕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已经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精神导向,包括军嫂在内的军人家庭的每一分子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军报记者公众号 澎湃新闻网 11.12 袁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