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湖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法院利用微信朋友圈投放广告的功能,将首批19名拒执老赖的信息推送到辖区十万名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内,试图挤压老赖的信用生存空间。
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主要的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想借此扩大老赖的知名度,同时希望借此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
对此,有市民质疑,法院为何会精准地推送到三门峡市民的朋友圈?这其中是否涉及到“隐私泄露”的问题?是否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目的?该法院执行局综合科负责人徐瑞龙介绍,与微信平台合作时曾讨论过上述问题,当时对方给出的解释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微信都与手机号绑定,而手机号显示的归属地是公开的,这些信息都存储在微信后台的大数据内,所以基本可以保证推送的精准性,同时又不侵犯市民的隐私。
(《北京青年报》11.11 张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