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康有为《大同书》】
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君子如但顾自己,则可离群索居,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许是也。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吾等独去,则彼将益即于沉沦,自宜为一援手,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世、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摘自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
【精讲】康有为(1858-1927)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继承并且深入研究了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努力给予新的解释和新的发掘,使之服务于推动维新运动。《大同书》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书写成,康有为在很长时期内秘不示人,只让他最亲近的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看过。在作者生前,只发表过其中甲、乙两部,最初刊于1913年的《不忍》杂志,后来在1919年印成单行本。全书直到1935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其时作者已去世八年了。
康有为在这本书里,依据《春秋公羊传》说,把社会的发展分作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太平世是理想社会的最高阶段。并且结合《礼记·礼运》中“小康”“大同”说,指出“神明圣王孔子早虑之,忧之,故立三统三世之法。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
“大同”之说,本出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曾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认为,在孙中山、袁世凯、康有为三人之间,“独康似略有本源矣”。他明确宣称:“大同者,吾人之鹄也。”
康有为在《大同书·甲部·绪言》中说:“吾既为人,吾将忍心而逃人,不共其忧患焉?吾既生乱世,目击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遍观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很明显,毛泽东吸收了康有为慈悲救世才倡“大同”的思想。
在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毛泽东也常常借用“大同”来表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选摘五)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