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为苏维埃而战的中国志愿兵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14日   08 版)
    在伏尔加河流域参战的中国志愿兵

        50年前,苏联上映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神出鬼没的复仇者》,讲述一位吉卜赛男孩为父报仇,打入白卫军内部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布利亚辛的原著《红小鬼》里,他却是个中国男孩,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苏俄红军。这个中国男孩只是真实历史的缩影。

     

        被歧视的“伙家”

     

        华工进入俄国的历史,要追溯到1862年,也就是中俄签定《北京条约》之后,他们来到远东开矿。但数量最大的一批旅俄华工出现在一战期间,因为大多数俄国男性都被送上前线,沙俄不得不紧急引进外国劳动力。1915年,旅俄华工有4万人,1916年为7.5万,1917年达到20万,并且都是合法移民。

     

        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通过合法途径涌入俄国呢?沙皇可不讲什么共产主义,他手下的部长们是从“美国先例”中算出一笔精明账。多年来,美国奴役廉价华工,他们修建了许多重大工程,得到的报酬却很少。沙俄如法炮制,以高薪诱骗赤贫华工当苦力,这些人不酗酒,能喝下像刷锅水一样的清汤;在包工头面前,他们总是老老实实地服从管教;他们也不懂俄语,不用担心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宣传。俄国包工头把华工蔑称为“伙家”,实际是汉语“伙计”的音译。1917年,沙皇倒台,身在异国他乡的华工突然失去雇主,失去工作,也失去了生活来源,有家难回。

     

        雇佣兵还是志愿兵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布尔什维克,不像沙皇官吏那样欺压华工,而是称他们为“阶级兄弟”。革命领袖列宁以“平等”和“平分土地”的口号对华工进行宣传,表示在苏维埃政权稳定后支持他们回国,解放仍受阶级压迫的亲人。布尔什维克还提高华工的社会地位,给予应得的尊重,有了尊严的华工可以为保卫苏维埃舍身忘死。

     

        华工的长处是团结、宗族观念强、遵守传统礼法、痛恨叛徒,很容易组织起独立、团结、纪律严明的作战部队。苏联作家戈尔斯基在纪实小说《冷崖》中写道:“中国志愿兵在讨伐行动中十分英勇,对待敌人像猛兽一样。”

     

        长期以来,企图抹黑十月革命的人总要找到所谓“证据”,强调参加苏俄红军的中国人是为钱而战的雇佣兵,其实在文学巨匠肖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里,主人公麦列霍夫就讲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参加红军只有极少的薪水,而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要这点儿钱有什么用?连根毛儿都买不到。应该说,这根本不是钱的事儿……”

     

        事实上,中国战士得到的钱只能算津贴,因为这些钱很少,布尔什维克真正给他们的是平等的社会地位与自尊。以战斗英雄、红军第225团团长任辅臣为例,他在中国就上过中学和军官学校,他不仅自愿加入红军,还号召大量华工参军,并于1918年春组建了一个中国志愿兵团,该团以勇敢闻名,任辅臣在与高尔察克白卫军作战牺牲时年仅34岁,支撑他的绝不是金钱,而是对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列宁就称赞任辅臣是优秀的共产主义者。

     

        战斗在辽阔大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英美法日帝国主义纠集俄国白卫势力反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苏俄组建了高达数百万人的红军,其中有30万国际主义战士,人数最多的就是中国志愿兵。

     

        苏俄红军第1军是列宁的近卫军,它组建了第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国际支队”,负责保卫领袖的人身安全,当时最靠近列宁的第一层警卫就是70名中国战士。

     

        红军第一支中国战斗营是由约纳·埃马努伊洛维奇·亚基尔组建的,亚基尔是一位化学家的儿子,毕业于瑞士最古老的巴塞尔大学,一战之初回国,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加入布尔什维克,迅速成长为中高层领导,还担任过红军罗马尼亚方面军特别集团军政委,随即组建了中国战斗营。亚基尔后来当上乌克兰军区司令员,他在《内战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对中国志愿兵的待遇问题非常关注,薪水发得很及时,伙食也不错。我和他们长期接触过,他们共有530人,都值得信任,跟随我们一直从乌克兰打到顿河,再到沃洛涅日。”

     

        不可磨灭的记忆

     

        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苏联文学巨匠都写过关于俄国革命战争的小说,他们的作品里都谈到中国志愿兵。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第七章中讲到中国志愿兵在解放乌克兰时参战的情况:

     

        “谢廖沙出现得太突然了,那个中国人差点把他撞倒。中国人正要向谢廖沙猛扑过来,但看到他是欢迎自己的意思,便停住了,转而询问:‘小伙子,彼得留拉的狗崽子跑到哪里去了?’”

     

        白卫军头目图尔库尔在《战火中的志愿军》一书中写道:

     

        “红军向西撤退,我们紧随其后,骑兵发起闪电般的冲击。可是我们的骑兵突然受到压制,红军里的中国人排好队形,以跪姿向骑兵射击,我们损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员,指挥官米哈伊洛夫斯基大尉也腹部中枪。”

     

        1918年12月25日至27日,高尔察克白卫军在特洛伊察村杀害了250名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伤员。后来,苏联政府在村外的希尔瓦河畔修建纪念碑,纪念碑几经风霜,现存纪念碑是2013年第三次重修的,每年都有大量华人到此拜谒。

     

        (《新民晚报》11.6 田聿 张韶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