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我花了一生去原谅父亲

    《 文摘报 》( 2017年11月14日   02 版)
    郁黎民

        郁黎民1925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是郁达夫跟原配孙荃所生,为其长女,她曾反复问过自己,作为郁达夫之女是幸抑或是不幸?92岁的她好似自己也找不到答案。

     

        最初的父爱

     

        在郁黎民的记忆中,父亲给予她最初的父爱还是外婆和母亲孙荃反复说给她听的。郁黎民在浙江富阳出生时,孙荃得了疟疾,缺奶,只得将她放在一个奶娘家抚养。1925年10月,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得知郁黎民寄养在奶娘家,立马跑到奶娘家里看,十个月的她瘦得像只小猫。

     

        那天,郁达夫看见郁黎民在楼上啼哭不止,而奶娘在楼下烧水煮饭,并没理睬。见此情形,郁达夫解开皮袍子把女儿裹起来,在巷口喊了一顶轿子,一口气将郁黎民送至离城三十多里的岳母家,还嘱咐岳母另请奶娘。就这样,郁黎民在外婆家待到六岁,上学了才回富阳。“那应该是我最初得到的父爱了。”

     

        再次见到父亲,是自己高小毕业,父亲正好回家。“我那时候成绩很好,高小毕业就想继续读书,看到爸爸就跟他说了我的想法。”可郁达夫答道:“女孩子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还想读书可以去女子学校学点女孩子应该学的东西。”郁黎民也没敢再继续争取。后来,郁黎民并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她在外婆的鼓励下,考上了浙西一中。

     

        她在浙西一中上学的时候,日军全面侵华,学校搬至天目山,这时候郁达夫已经投身抗战,随后五年都没有他的消息。到了1942年,郁黎民思父深切,她便写了一篇《寻找父亲郁达夫》的文章在《东南日报》发表。

     

        直到4年后,胡愈之写了《郁达夫的失踪和流亡》,一家人才知道,原来这些年郁达夫一直在新加坡,后来又转战印度尼西亚抗日,但在抗战即将胜利时,他在苏门答腊岛被日军杀害。

     

        母亲的痴心

     

        一开始,郁黎民以为父亲是非常在乎他们的,父亲将她的小名唤作“文儿”,还给她取了学名“郁洁民”。但在她三岁那年,父亲跟王映霞同居,之后就更少回来。

     

        “我们在母子相依为命的情况下也不觉得失去父亲的可悲。”郁黎民坦言,只有看到别人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谈笑时,她和弟弟妹妹才会眼红。

     

        谈起母亲的“痴心”。郁黎民说,“母亲内心是痛苦的,她是个传统女性,父亲即便如此,她从没在我们面前抱怨过半句,而是转为礼佛,每次看到她孤独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郁黎民记得母亲总是非常执着地在年夜饭桌上多放一副碗筷,象征着父亲也跟他们一起过年。

     

        孙荃一直珍藏着郁达夫写给她的信件和一些文章,她最幸福的六年都跟这些“藏品”有关,那是他们刚结婚不久,孙荃跟着郁达夫去北京、安庆等地,一起生活的6年。“母亲时常回忆起那段生活,总是津津乐道。”

     

        郁黎民后来知道母亲被弃的原因是第三者的介入。“从此,我怕人提起父亲的名字,我也不想提起它。因为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孩子的自尊心已深深地被刺伤了,我感到了难堪和不幸!”

     

        郁达夫留下8个子女,孙荃为他生了3个孩子,王映霞生了3个孩子,印尼的何丽又生了2个孩子。1985年“纪念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烈士遇难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兄弟姐妹8人才第一次见面。

     

        (《文史博览》2017年第9期 伍婷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