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正式退休赋闲的我与一家人忆苦思甜,面对着丰盛饭桌讲到以前过的苦日子时,咂巴着嘴的儿子不是一副不屑模样,就是一句“爸,又老革命了吧”结束了我欲言又止的教育情怀。当时6岁的小孙子一句“再也不会让爷爷饿肚子”的童言一扫我的阴霾。
相较于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儿子已然是泡在糖水里“发大”的。我们似乎也因为饿怕了,总担心长身体的儿子吃不好,变着花样让他吃饱吃好。久而久之,挑肥拣瘦,以各种为由的不喜欢、不爱吃“成就”了倒掉和扔掉。虽然小孙子早早就背起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都无法赶上随处可见的剩菜、剩饭的节奏。
回想起参加过的婚宴,结束后我回望大厅里的20余张大圆桌,装菜的盘子层层叠叠地堆着。清蒸鲈鱼、奶油焗龙虾、牛仔骨等“硬菜”都剩下多半,耳边那一句“不能让人觉得请客的人小气”为这一切附上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你管不着。”这是以前小孙子在被批评浪费食物后的第一反应。可是事情的转变似乎就在不经意间。
从2013年开始,“光盘行动”频繁地出现在报纸、新闻联播、地铁的广告和每一家餐馆里,那个在我眼里半大不小的小孙子,还是悠哉地吃着零食,挨在我身旁装模作样地陪我看报纸。忽然小孙子指着“光盘行动”的字样,非常兴奋地告诉我,阿爷,这个我懂。“是啊,有哪样你是不懂的呢?‘粒粒皆辛苦’你早就倒背如流了。”未加思索的我一点也没收敛起夹枪带棒的话语。
还是那个丰盛的餐桌,平日里嚷嚷着要点这个喜欢的虾,那个也喜欢的鸡翅,一副鱼与熊掌定要兼得的小孙子有天似乎变得安静起来。起初我以为不饿的小孙子吃起来却一点也不含糊,而且临走时还吩咐我把没吃完的鸡翅打包。我边打包边夸服务员,你们厨师的手艺见长啊。小孙子倒不以为然起来,“阿爷,‘光盘行动’侬懂口伐?”
这句“懂口伐”是小孙子的一种成长,更是小孙子对这个节俭朴素美德理解的一种真实体现。我想在近五年里,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各种习以为常的不良风气“拨乱反正”。在这个精神洗涤的过程中,我们这些老头子进行了传统美德的再教育,而小孙子一辈正沿袭着美德的方向积跬步,至千里,直至江海。
(新民网10.29 焦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