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几名法官悄悄走进四川省彭州丹景山镇新春村4组,访邻寻里地打听一对夫妻有没有信守承诺地恪尽孝道。原来,今年102岁的老人李南一直由两个儿子轮流照顾,但去年5月,因为搬迁安置房子,两兄弟闹了不愉快,影响了对老人的赡养。百岁老人一气之下到法院打起官司。法官对此案作了详细了解,又叫来当地村委会调解,没几天,老人气消了,主动撤诉,这才有了这次的“法官家访”。
法官说,“这种赡养纠纷,我们都很重视,不是一敲法槌就能解决的”。的确,对于老人赡养案,对于涉及老年人特殊权利的案件,不能以为简单地、机械地按法条作出判决,就算万事大吉。这样看似在法律程序上解决了问题,但可能把矛盾埋得更深,让各方的心理芥蒂更重,甚至因为判决本身的“终局性”,反而把问题打上死结,进一步使矛盾僵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中国日益面临“老龄化”压力的当下,对老人的制度性保障需要有法治的强力支撑。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打官司,是希望司法能够作为家庭关系的调解力量,而不是等待一个机械的判决。不少个案中,老人起诉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是希望让子女更重视自己。这一切就是中国司法的“地方性知识”,从这个角度说,“法官家访”是一个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现实解决方案。
(《钱江晚报》10.30 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