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记者: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
辛鸣:目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三大不平衡: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
领域不平衡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一马当先、奇迹频现,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尚有一定差距,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差距更大。
区域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群体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榄型社会结构上的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格局有待形成。
此外,具体到各个领域内部也存在很大不平衡。比如,经济领域中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低端产业与高端产业发展不平衡,大企业与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等等。
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
记者: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辛鸣:“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失衡不再主要是绝对短缺背景下的“八个木桶七个盖”,而是相对短缺背景下的发展偏差与发展短视。究其根本还是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导致的。
“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是,经济社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发展又不够充分,在不科学的发展理念、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驱使下,就会产生发展不平衡、加剧发展不平衡。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产生的基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充分,在整个社会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的制度安排下,引发和放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
“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由于发展不平衡,处于发展强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会过多占用发展资源,从而加剧处于发展弱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不充分乃至稀缺的感受。比如,“僵尸企业”占用了本来就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他企业当然就更感到发展环境困难;教育医疗资源大幅向城市倾斜,本来薄弱的农村地区会更加困难。
记者:您能否展望一下,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后,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将达到怎样的水平?
辛鸣:到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将达到甚至超越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社会财富的意义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是或者说不再主要是一种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而是成为一种保证人生存与发展的、不太稀缺的“一般公共品”。
(《人民日报》10.30 吴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