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截止到10月31日,《学点哲学》选载结束。从本期开始选载《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一书。
【毛泽东读《盛世危言》的笔记和谈话】(父亲)要我熟读经书,尤其是他在一次诉讼失败之后,更是这样了,当时他由于他的对手在法庭上引用了一句很合适的经书上的话而败诉。我经常在深夜把我的房间的窗户遮起,好让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老的改良主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装备——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有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可是,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影响,……
——摘自毛泽东1936年在保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
【精讲】十四至十五岁时,毛泽东离开私塾,辍学在家,开始在地里进行长时间的劳动,晚上替父亲记账,贪婪地阅读他能够找到的除经书外的一切书籍。这使他父亲很烦恼,因为父亲要他读经书。于是,少年毛泽东只好偷偷地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他能找到的“新书”。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就是这个时候读到的。
《盛世危言》是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郑观应的代表著作。郑观应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于1862年写成《救时揭要》,后增订改名《易言》刊行,至1893年再经增补修订,定名《盛世危言》,随即出版。
他的改良主张,经过戊戌变法的失败后,也早已宣告“此路不通”。不过,对于孤处山村的少年毛泽东来说,这本一二十年前出版的书,确是令其茅塞顿开的读物。其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还是相当新鲜的。特别是郑观应“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对他很有启发。他意识到中国绝不能守着祖宗的老样子不变。
《盛世危言》等著作,展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对他“发生了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他对斯诺说的:“《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最后,还是父亲做出让步。得到复学准许,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临行前,他抄送给父亲一首诗道别。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轻的毛泽东就抱着这样的志向离开了韶山,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选摘一)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陈晋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