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不是一首普通的歌,在卫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它成为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象征。时间流逝,《喀秋莎》因其超出音乐本身的重大意义,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获得了不同寻常的地位。
《喀秋莎》的词作者、苏联著名诗人米·伊萨科夫斯基1900年出生于俄国斯摩棱斯克州乌格拉市福斯霍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他的母亲共生育过13个孩子,但由于贫困和疾病,只成活了5个。伊萨科夫斯基排行12,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
父亲为了养活这群孩子,农闲时经常外出找活儿干。他在邻村找到一份邮差的工作,每周去火车站取邮件时都会把小伊萨科夫斯基带上,这个孩子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报纸和杂志,从而学会了读书写字。他很小就对俄国农民的穷困和艰难有切身体会,在一首回忆童年的诗中,他写道:“我在穷乡僻壤长大/在那里/浓雾吞噬了每一条道路/在那里/妈妈哼唱摇篮曲/早早就将悲苦的命运唱给我们听。”
这个苦孩子自幼热爱诗歌,崇拜大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和涅克拉索夫。14岁那年他写了一首题为《士兵的请求》的诗,老师将它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居然发表了。处女作的问世大大鼓舞了他,他决心要成为一个诗人。
十月革命后,伊萨科夫斯基积极投身到新生活的建设中,当过小学教员、乡苏维埃政府秘书。自1921年起,他在斯摩棱斯克的《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工作了10年,写报道并写诗。后因视力越来越不好,只得离开编辑岗位,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
1936年,已经移居莫斯科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回到家乡,在返回莫斯科之后,回忆起和村民们在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他写下了八行诗句,这就是歌曲《喀秋莎》的雏形。
不久,伊萨科夫斯基在一个杂志社编辑部结识了作曲家勃兰切尔,对方邀请诗人为他的爵士乐队写一首新歌。伊萨科夫斯基想起那八行诗,当场写下交给了作曲家。这八行诗一下子就打动了勃兰切尔,在作曲家的鼓励下,伊萨科夫斯基完成了《喀秋莎》全诗。
《喀秋莎》文字流畅,感情质朴,描写了一位纯真少女对守卫边疆的恋人的一片痴情。这是一首爱情歌曲,姑娘在春暖花开时节,来到晨雾飘浮的河边,思念着心上人,给他带去甜蜜的问候……
1938年11月28日,勃兰切尔的爵士乐队在莫斯科的联盟大厦圆柱大厅内举行音乐会。当压轴曲目奏响时,女歌手走上舞台,她演唱的正是《喀秋莎》。一曲终了,大厅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歌手又演唱了第二遍、第三遍。《喀秋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闪电进攻。战争初期,苏联处于被动地位,伤亡惨重。德军很快攻占了距莫斯科仅三四百公里的斯摩棱斯克,并准备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7月中旬,苏联红军新编的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某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含着激动的泪水伴着歌声走上前线。几天后,在一次极为惨烈的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从此,这支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在卫国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成了战斗的号角、前进的动力,时刻鼓舞着前线士兵和后方民众。
二战期间,《喀秋莎》不仅风靡苏联,而且是一首流传世界的战歌。欧洲各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们唱着它冲锋陷阵:意大利游击队员们将这首歌作为自己的队歌,唱着它从法西斯手中解放了罗马城;保加利亚游击队也将《喀秋莎》定为队歌;法国抵抗组织十分欣赏这首歌,将它列入抗击德军行动的信号……
1943年,伊萨科夫斯基凭借自己的诗作和歌曲获得斯大林奖金。他将五万卢布奖金全部捐赠给故乡福斯霍达村。1985年,福斯霍达村民为缅怀伊萨科夫斯基,自筹资金建造了《喀秋莎》博物馆。
(《名人传记》2017年第9期 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