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表情包会弱化理解和表达能力吗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26日   03 版)

      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的兴起催生了一种流行图像文化,即表情符号,开心、沮丧、大笑、鄙视……之类,可以很方便地代替文字。

      有意思的是,从历史角度看,是否有文字是判定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考古研究发现,很多古代文明在没有产生文字之前,经常用图形、图画来表达各种含义。因此,当现代网络文化开始流行表情包时,它似乎像一场文明的退化。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文字表达需要抽象和逻辑,需要跳开表面现象,试探背后的本质。而图形图像更为感性,更容易表面化。

      事实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归之于网络。因为从电影、电视诞生开始,摆脱文字,盯着别人提供的图像获得信息,就已成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表情包文化如此流行,原因很可能就在于中国的象形文字使得无数中国人对用简单图形表达思想有一种天生的习惯和天然的亲近感。

      表情包只能是一种方便的表达方式,不能替代思维的深度和完整,不能替代辩论的逻辑和周延。现在,很多媒体会以表情包作为插图,将影像、图片、语音、文字融为一体。如果采访对象流下眼泪,影像媒体记者会将镜头推到脸部特写,文字记者会写下“他哭了”。这种混合信息传播模糊了传统纸媒、电台、电视台的界限,弥补了纯文字容易枯燥以及表达情绪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补充了单纯影像的信息缺失。

      然而,表情包更多代表一种情绪或心情,要把道理讲清楚,还需要深入调查、周密铺陈、逻辑自洽、递进呈现、充分论述。一个流着口水夸赞美食的表情包,决不能代替从采购到制作的厨师手艺;一个斥责对方胡说的表情包,也不能真正驳倒对方的歪理邪说。

      (海外网9.20 刘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