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26日 星期二

    气候变暖如何影响农作物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26日   07 版)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领域之一。研究人员发现,50年里冬小麦可种植面积以每10年约20万公顷的速率增加,并且可种植北界纬度以每10年0.0427°的速率北移。按此趋势,在接下来的50年里,冬小麦北界将北移0.2°左右。在温度较低的北部地区常常种植春小麦,当气候带北移,势必冬小麦会替代春小麦。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也是世界(冬)小麦主产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黄淮海平原的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在空间上有北移东扩的变化特征,气候带向北移动了300多千米,约3个纬度,黄淮海平原的年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均显著升高,且北部地区增温比南部地区明显,这些变化有利于小麦种植界限北移,种植面积扩大。

      然而,近年来我国黄淮南片和江淮地区小麦生育后期经常出现降雨较多,高温高湿天气频发,导致小麦赤霉病大发,部分地区倒伏面积很大,影响了我国小麦生产安全。

      我国水稻主产区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且在东北地区还集中表现出较大面积和比例的增产。但稻米的外观、品质,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将会大打折扣,在高温的影响下农作物度过了开花至成熟时期,水稻的成熟天数被大大缩减,导致了稻米籽粒充实不良、精米率降低等品质问题。

      玉米起源于南美洲地区,是高光效喜温作物,随着热量资源的不断增加,玉米不同品种可种植区范围不断扩大,种植北界北移东扩。

      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增加,玉米生长季延长,播种期、开花期提前,种植界线向北移动,种植面积扩大,因此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增加。但同时,高温干旱异常天气对玉米产量形成却有一定的负效应。如2016年黄淮夏玉米遇到高温危害,减产明显。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对黑龙江大豆发育和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生长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大豆单产明显增加,当生长季平均温度为19℃时,大豆单产达到最高,之后随着生长季平均气温的增加,大豆产量不再增加。由此说明,增温若超过适宜范围,将导致大豆产量下降。

      (《北京日报》9.20 李世景 王亚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