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23日 星期六

    科学课绝不是副科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23日   03 版)

        当下,科学教育受到教育界以及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科学课程的保障系统看,美国在1993年至2013年间,出台了5部关于科学教育课程的法律法规。英国政府每隔3~5年,就会修订和调整课程标准。澳大利亚教育协会则提出科学课程的优先行动计划。在德国,科学课与语文、数学并列为小学的3门核心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而且其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地理、社会、经济学、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等。尽管各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在具体表述和实施上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把科学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从而确保了科学教育的连贯性。

        科学课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还关乎学生思维习惯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从某种层面看,科学精神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基本素养。

        何为科学精神?对此,亚里士多德谈及科学的诞生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惊奇,第二个条件是闲暇,第三个条件是自由。其中,惊奇作为人之本性,首先意味着热爱这个世界,并深信他们栖居的这片土地有着美,有着万物之灵。自由则意味着思维的开阔,可以突破业已存在的解释世界的固定范式,希望用自己的思维建构对世界的理解。闲暇是以一颗充实的心去期待发现,同时也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愉悦状态,并因此发现世界。

        如此看来,科学精神并非空洞乏味的口号,而是一种催人奋进、助力创新的强大力量。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公民素质的高低,既决定了个人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也关系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创新乏力等诸多困扰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比以往更迫切地呼唤科学精神的勃发。毋庸置疑,在新学期,让科学课上得更“科学”,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者面临的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光明日报》9.20 晓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