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小学叫停家长在作业上签字引发热议。正方认为,家长不必签字,检查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反方认为,家长应该签字,这样对孩子具有一定威慑力——
日前,《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一出,让浙江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成为舆论的焦点。
让老师负起更大责任
《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的中心词之一是“教师公约”。它提出“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
现在的普遍现状是怎样的?通过网友的留言便能窥视一二:“每天老师都会把一天的作业以短信形式通知给家长,并在最后提示家长检查后签字。”“什么听写单词、默写古诗、背诵诗文,检查批改作业全交给家长。家长每天要工作,回来了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到很晚,而老师就负责在群里分配任务,天天如此。”“作业这件事,确实应该由学生和老师来共同完成,不能让家长来承担原本老师应当负责的那部分责任。”“更可恶的是家长批改错了,老师还要批评。”
为作业所恼的家长不在少数,也有不少家长越俎代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蔷薇小学校长沈珺说,老师们对某些“全对作业”特别关注,其中一些明显是家长代劳或经家长二次订正的,个别家长还不愿承认帮了忙。“其实,老师们希望获得的是学生对作业最真实的反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可分割,但分工不同。学校教育重在课堂教学,老师对提高课堂质量、提升课堂效率责无旁贷。就小学而言,多数学科学习任务应在课堂内完成,少数学科学习任务可在课堂外完成——无论如何,作业不应成为主菜,更不应成为家长的主菜。
让学生学会自立自觉
浙江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还同步发布了《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学生公约之作业篇》,重点提及“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同学的基本职责!”“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
事实上,从小养成独立自主完成作业习惯的不少学生,其父母同样是习惯于“该放手时就放手”。东华大学教师邱女士说,在签字这件事上,她身边有很多教工其实只是按学校要求“走一下形式”,对作业具体内容从不一一浏览和严加过问。
而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自觉自愿完成作业的学生,家长往往无计可施。沈珺直言,蔷薇小学一些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似乎永远无法完成作业,老师最怕这些“老油条”,同时也最怕“老油条”的家长,因为他们的家长也不管不顾,签不签字没啥区别。
签字能鞭策孩子学习
小学生作业、练习卷让家长签字,是传统。上海绿苑小学校长王晶认为,必要的家长签字还是应该的。比如:学校的重要通知、收费告知、重要的学业要求等,都需要家长签字。老师还会根据阶段性的学习,在作业备忘录上给家长留下评语,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老师。这种书面的教学交流也是一种家校沟通,只要彼此感到自然就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刚起步,家长和老师共同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扶一把,很有必要。
“要不要签字,不能一刀切,应看学校和老师基于怎样的目的。”上海天山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认为,实际上,小学生作业让家长签字,对孩子具有一定“威慑力”,也能鞭策孩子努力学习。
家庭也是教育参与方
如今,有些家长喜欢越俎代庖,感到签字就要对作业是否准确负责,签字的同时帮孩子把作业上的错误全部改正了,结果变成了孩子的“课外辅导老师”。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李伟涛表示,学校老师要求家长签字,本意和目的是希望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并非让家长代替老师的角色。“家长签字与家长负责作业正确,是两个概念。如果家长把签字理解为家长承担作业正确的责任,则是本末倒置了。评价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质量高低,依然是老师。”
在吕华琼看来,从“家校共育”的理念来看,签字的目的是满足家长作为监管人对孩子在学校学习状况的知情权、对学校教学是否遵循课程标准和作业量是否过多的监督权。“通过作业这一渠道,家长了解老师与孩子学与教的情况,积极参与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签字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约束力。
别走另一个极端
从广大网友的反馈来看,持一边倒赞成态度的居多。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多数中小学家长都被要求担负起监督孩子学习的重任,由于是在工作之余担任这项额外的工作,压力颇大,以至于如今有学校给家长减负,全国的家长都难掩羡慕嫉妒之情。但正因为一边倒,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家庭、家长因此又从中小学教育中缺失,让教育成了学校的事。
让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这条规定的初衷不坏。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由于家长参与度越来越深,孩子作业对错的批改前置了,任课老师看到的都是经过纠正的正确答案,他们很难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实质上已将一部分教育的责任转嫁给了家庭。
其实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是一种有益尝试。只是随着各地不同学校要求的提高,家长不断深度套牢,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成了惯例,甚至需要地方教育部门专门发文禁止,这样的情况需要扭转,但一刀切地取消家长签名也不是理想途径。
“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缺位”和家长的“越位”,如今一边倒支持取消家长签名,又有家长“缺位”的风险。因此,这个公共事件的价值在于重新梳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不同功能和边界,只有老师、学生、家长三者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该做的事,才不会矫枉过正,让任何一方在“越位”或“缺位”中左右摇摆。
(《解放日报》9.19 徐瑞哲 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