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很多人的观念中,阴阳五行之类都很容易被归入“迷信”和“糟粕”之列。遭受这种“划界”结果伤害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医,因为中医明确将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支撑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中医屡遭打击。那时有一个非常荒唐的口号:“是科学则存,非科学则亡。”西医界和“科学界”在这个口号之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废除中医的“运动”。甚至一些中医的支持者也接受了这个口号,因此他们的“救亡”路径,就变成竭力证明“中医也是科学”。
可是一旦试图论证“中医也是科学”,立刻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医是用什么理论来支撑的?如果答案还是“阴阳五行”,就会遭遇更加气势汹汹的质问:难道阴阳五行也算科学吗?
即使是在科学已经“君临天下”的今天,我们生活中仍然需要许许多多“非科学”的东西。比如,诗歌是科学吗?昆曲是科学吗?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诗歌或昆曲是“伪科学”?“科学原教旨主义者”会回答说,因为诗歌和昆曲从未宣称过自己是“科学”,而中医却试图将自己说成科学。这个回答提示了中医在理论上“救亡”的正确道路——不再徒劳地宣称自己是“科学”,而是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我,我就是中医。
并非所有的技术成就都是依靠现代科学理论来支撑的。一旦在理论上接纳了这一点,我们眼中的历史和世界,就会呈现出一番新面貌。
首先,我们不再简单化地以现代科学为标尺,去削足适履地衡量古代和现代的一切技术成就,并强制性地将它们区分成“科学的”和“非科学的”。药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有助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深入反思。
其次,我们有必要反思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现行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我们确信现代科学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外部世界的图像是唯一正确的。在这样的观念框架中,依托现代科学以外的任何其他理论,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描绘,都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迷信”或“糟粕”。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强调,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使用不同的外部世界图像,而且这些不同的图像在哲学上具有同等的合理性。根据这一观念,完全可以认为,支撑中医这个技术体系的一系列理论,就是人类用来描述外部世界的图像之一,虽然我们今天已经很少使用,但它又何尝没有哲学上的合理性呢?
(《北京日报》9.18 江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