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日益活跃。要探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模式,仅仅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是不够的,更要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国情的明显差异。
就人口规模和密度而言,中国人口众多,尤其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十分稠密。尽管“一带一路”沿线范围中存在一些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的国家,比如印度、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等,但也有众多人口稀疏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稀疏的国家在某些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市场需求上与中国相比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就购买力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有一些地域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状况不佳,购买力低下;部分人口稀疏的国家,尽管平均收入水平较高,但总体购买力不足。中资企业千万不可单纯根据某个地区的供给缺口判断市场需求从而盲目进入。
而在劳动力效率和成本方面,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某些行业的工人月工资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但其劳动力劳动技能较低、效率低下,因此如果计算单位产值的劳动力支出,估计中国还是会保持部分优势。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政府对大量事务实施集中管理,这有利于协调各方力量,集中资源办大事。与之相比,“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相对弱势,难以促成经济发展的合力。
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本土化调整。出于成本考虑,一些企业尤其是轻工业企业,应适度引入一定比例的中国熟练技工和技术人员作为骨干,通过传帮带和培训等方式逐渐提高当地劳工的技能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资企业可充分参与非投资性质的基础设施承包工程业务,应谨慎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股权投资,特别是在参与PPP等涉及股权投资和多方合作的项目时,应重点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回收期、市场需求和营利性。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投资必须慎之又慎。
(《中国经营报》9.18 王是业 刘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