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来到地球,一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大部分被地球吸收,这是地表的能量收入。地球向外辐射(红外线为主)则是地球的能量支出。地球表面温度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动态平衡上。要降温,不外乎两种途径:第一,降低能量收入,可以通过炸掉太阳或者增加反射率等方式;第二,增加能量支出,可以通过降低温室效应来实现。
地球系统工程学本着人定胜天的勇气去实现这两个目标。由于现阶段技术水平无法对太阳做什么手脚,因此能够减少能量收入的思路都是如何让地球反射更多太阳光,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让地球变得更白更闪亮。
其中有两个方法便是通过撒播“致冷剂”来实现的——第一,平流层颗粒;第二,海上增云。
平流层颗粒是目前看起来最有希望的一种方法。它的灵感来自于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的全球降温。
那年的火山送出了两千万吨的二氧化硫和大量颗粒物进入平流层。平流层是大气中间的一层,特点是气流平稳,几乎没有垂直方向的对流,因此大多数民航客机飞行也在平流层底部。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在平流层会被氧化成硫酸盐,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将太阳光散射,导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第二年全球平均气温降低了0.5摄氏度,也就是所谓的“火山冬天”。科学家意识到这可以被我们利用。
另一种播撒方案,也就是海洋增云技术,发生在平流层之下的对流层。用喷洒水雾来增加海面上云的颗粒密度,能够提高云的反射率(让云更白),从而实现降温。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偏远的远洋地区。那里空气非常清洁,没有多少颗粒,因此形成的云液滴体积大。如果能增加这些地方的颗粒物,就会形成细粒的层积云。这些层积云能够极大地提升当地的反射率。科学家估算,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个效应能够抵消大气二氧化碳翻倍所带来的温室效应。
(《科技生活》9.11 Ha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