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山口一男在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网站发表题为《未能从失败历史中汲取教训的教育政策——论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抽签入学制度》的文章表示,日本教育史上的失败案例已经证明,“抽签制”不但无法带来教育公平,反而会加剧因家庭贫富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
在日本,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属于公立教育设施,费用相对低廉,基本上不会出现因家庭收入问题而无法承担教育费用的情况。而且这些学校往往是人们公认的传统强校、名校。在山口一男看来,这些学校能够长期保持较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一直拥有较为优质的生源。
因此,如果人为地通过以抽签取代入学考试等政策干预的方式,刻意将原本集中于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优质生源“稀释”,那么,这些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将被破坏,从而无法继续为社会提供与原水平相同的优质教育服务。
山口一男提到,鉴于人们希望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不会改变,所以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一旦国立大学附属学校的良好教学环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必将是费用高昂的私立学校和课外补习班。但能够继续接受这种优质教育服务的,显然只能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由此,家庭的财富状况将直接决定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随着富裕家庭用于子女就读私立学校和课外补习班费用的增加,全社会教育费用的平均水平也将上涨,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将面临更大困难。
山口一男认为,任何入学制度的设计,都必须遵循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基本原则。然而,公平化并不等于均质化。从效果上看,“抽签制”的入学制度造成的均质化,消灭的并非教育不公,而是一批优质的公立学校。如果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因追求均质化变得平庸,那些因家庭贫困只能上公立学校的学生,将无法再与上得起私立学校的学生公平竞争。这才是教育上最大的不公平。与私营教育机构存在着逐利的本能不同,公立教育设施更应全心全意地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为己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9.8 赵琪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