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时编成的《三希堂法帖》,收有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冯承素二人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关于《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我们不去说它,单说王羲之在这篇28行、324字的短文中写下的6个别字。
别字是确有其字,一般字书、字典都有收罗,但它被用错了地方,被赋予没有的、或特有的义项——而这一特有义项另由其他字承担。严格意义上说,别字也是错字。
《兰亭序》第2行第10字,是“稧”,“修稧事也”。阴历三月三,在水边祓除不祥,带有游乐性的祭祀活动,称为修禊。而稧,按照宋代的《集韵》,是禾秆。二字毫不相干,所以,文中此句当为“修禊事也”。
第4行第5字,是“领”,“崇山峻领”。《说文解字》:“领,项也。”领,就是脖子。《说文解字》也收有“嶺”(岭的繁体字),意思是“山道”。《说文解字》既有领、嶺,义项各别,分工明确。
《兰亭序》第12行第8字,是“悟”,“悟言一室之内”。《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言。”毛传:“晤,遇。”郑玄嫌毛公解释不够明朗,笺注:“晤,犹对也。”就是说,诗经里“晤言”的“晤”,是俩人面对面的意思;“晤言”,是俩人促膝谈心,推心置腹。《说文解字》有悟字,意思是“觉也”。所谓觉,就是醒悟的意思。是故,王羲之的“悟言一室之内”,当作“晤”。
第15行第8字,是“怏”,“暂得于己,怏然自足”。《说文解字》:“怏,不服,怼也。”《康熙字典》引《增韵》:“怏,情不满足也。”就是说,怏的意思是怨恨。那么,“怏然”和“自足”,逻辑上相互矛盾,实际上不能共存。“怏”应该是“快”字。《说文解字》说“快”的意思是“喜”。“快然自足”:因为感情上愉快、喜乐,所以精神上感到圆满,行为上别无所求。可见王羲之写了别字。
《兰亭序》第16行第11字,是“惓”,“所之既惓,情随事迁”。《康熙字典》引《集韵》:“惓惓,谨也,又恳至也。”惓是诚恳的意思。《礼记·儒行》:“笃行而不倦。”倦是懈怠、疲劳、厌烦的意思。所以,王羲之的“所之既惓”的惓,当作倦。
第21行第5字,“揽”,“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第27行第12字,即末字,“揽”,“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两个“揽”,都是看、阅读的意思。《说文解字》:“览,观也。”这两个揽字都该换成览。
(《光明日报》9.9 周岩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