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中国经济应慎言“新周期”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14日   06 版)

        “新周期”是一个新造词,引发了争议,其实质是当前经济理论的空白。主流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在是否“新”,而不在“周期”上。

        界定中国经济周期转换的指标,还得回到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上,主要看有没有新动力释放出新动能。

        从投资来看,当前的投资还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资本投资乏力。判断经济数据改善是否源自结构性改善,最重要的指标在于看民间投资是否形成了正常的、由投资回报率来驱动的投资繁荣。只要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在全社会投资中占比仍然显著超过20%(目前是40%),则经济低效是必然的,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必须做到投资主体的切换。

        从消费来看,也并不乐观。从2011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呈现出平稳下降的趋势。2016年,受到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影响,汽车销售同比增速高达15.9%,拉动了当年的消费增长,但优惠政策透支了未来几年的汽车消费,2017年前四个月汽车累计销售同比增速已经降为-1.4%。在居民收入没有明显改善、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之前,预计消费只会保持增速平稳下滑的趋势。

        从外需来看,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定,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不大。而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需求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

        显然,支撑“新周期”的动力并没有出现。我认为,作出中国经济从“新常态”转入了“新周期”,可能会进入一轮较为强劲的经济复苏的判断,为时尚早。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稳定期,理论界与研究机构还是要慎言“新周期”,不妨再多观察。

        (《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34期 管清友 席志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