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色盲眼镜不能终结色觉缺陷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14日   07 版)

        严格来讲,“色盲”一词并不恰当。色盲不是完全看不到颜色,而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看到所有颜色,因此对色盲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色觉缺陷”。

        现在,色盲眼镜出现了。戴上这种眼镜,色盲的人就能看到和其他人差不多的效果。色盲眼镜的独特之处在于镜片外面涂有特殊材料,这层材料能过滤一定波段的光,从而使有红绿色盲缺陷的人更容易区分看到的不同色彩。换句话说,在红绿色盲眼中红色与绿色本来没什么差别,但戴上色盲眼镜后,“红色”“绿色”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因此,色盲相对地拥有了看到色彩的能力。 

        色盲眼镜虽然给广大色盲带来了福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眼镜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且无法适应全部色盲。另外,对颜色的感知不是来自视网膜,而是来自大脑。

        人类视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颜色恒常性。它类似于相机的白平衡功能,能在拍照时自动设定一张照片的白平衡。虽然颜色恒常性是确定的,但人与人之间对颜色的感知却是不一致的。2015年,曾经有一张“服饰”照片受到网民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它是蓝色,并附带黑色纹饰,也有人认为它是白色,附带金色纹饰。人们看照片上的“服饰”颜色,就好比色盲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颜色。    

        颜色还与情感有关。人的色觉认知可以用来解读其他个体脸上的颜色,而这种脸色正是由于丰富的情感引起的——恐惧使人脸色苍白,愤怒、激动、尴尬会导致脸色涨红。因此,在人类感官中,色觉不仅是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更是对附带特殊意义的个人情感信息的解读。因此,“色盲”即使戴上了色盲眼镜,也不一定能看到预期中的色彩。

        (《大科技·百科新说》2017年第7期 李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