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时代性在语义构建中的地位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14日   06 版)

        语义的构建离不开人们的观念,而人们的观念又是具有时代性的。我们以“吃食堂”和“下馆子”为例,说明在时代背景下的语义构建和识解。

        “吃食堂”词语源于人民公社食堂,承载了中国人“同吃一锅饭”的集体主义理想,在那个特殊时期,“吃食堂”隐约体现的某种社会大同的乌托邦精神是时代性在语言中的一个标记。改革开放后,食堂的经营走向市场但又同时保持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供应体系,“吃食堂”的论元主体发生变化,由全民性缩减到国企及机关工作人员,且开放搞活后的自由感及人们对于物质丰富性的追求摊薄了“吃食堂”的集体主义情感,人们开始追求享受、追求口感、体验饭菜品种的丰富性以及附加的服务,等等。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热词“下馆子”,这个半凝固的词语隐含了“生活条件好”“饭菜品种多样、口感丰富”“时髦”等时代性元素,直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建立,人们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下馆子”的浮现意义才相对弱化。

        此后,中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这是一个思想发生巨变的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语言中再一次高频出现“吃食堂”,但是此时“吃食堂”蕴含的主体论元明显地有了分化,主要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公司白领、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等,这些人普遍较忙,三餐基本依赖食堂解决。此时的“吃食堂”转而具有了“忙碌而生活品质并不高、幸福感不强、生活节奏快、凑合的生活态度”等这样的浮现意义。而此时的“下馆子”已经被“搓一顿儿”“腐败”等冒着时代热气的高能量新词新语所“挤兑”,鲜有年轻人使用,“下馆子”词语自带了“过时、陈旧”等时代性标签,且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下馆子”反而与“吃食堂”一样,具有了“生活节凑快,收入提高但幸福感不强,凑合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浮现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9.5 马玉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