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9月07日 星期四

    儿时的凫水者

    《 文摘报 》( 2017年09月07日   05 版)

      ■张丰

      我小时候,村里的河水还清澈,在老家的方言里,游泳被称为“凫水”。凫水这个词让人想起鸭子在水里嬉戏。确实,乡下的儿童凫水,只是一种消夏和娱乐的方式。他们在水中追逐、大笑,有时候会突然爬上岸,瞬间逃散,那一定是在田里耕作的父母回来了。

      父母很少愿意让孩子下河游泳。有句俗语叫“淹死的都是会凫水的”,学凫水要趁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进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是学不会游泳的,比如我,非但没能在村里学会游泳,还有一种对水的恐惧。

      家里唯一学会凫水的是弟弟。最宽的河面,他能从这头游到对岸。他的泳姿是狗刨,其实是仰头蛙泳和自由泳的混合,这是乡村最流行的泳姿,头仰在水面上,不但可以呼吸,也可以呼唤同伴,最重要的是观察环境。水中可能会飘来一根浮草或者木棍,这就是最合适的泳姿了。

      河边曾经有一棵大树,水最深的时候,勇敢者会从树上跳入河中。跳河者并不急着浮出水面,而是努力在水下憋气,尽量多待一会儿。这会给岸上的人带来一些恐慌:他到底有没有意外?最终,在岸上的人已经开始担心的时候,跳河者才从水中跃起,伴随着笑声。这大概是乡村的跳水运动,没有人打分和鼓掌,但是却永远都不缺乏崇拜者。

      父母的意思,人可以到大一点再学习凫水。但是等到上了高中,知道应对危险了,也完全适应了陆上动物的生活,就很难学会游泳了。

      我们这一代人,竟然不经意间成为故乡最后一代学习凫水的人。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凫水,因为河里已经永远没有水了。要等到他们进入城市,来到游泳池边,请一个教练,来教他们游泳。“游泳”这个书面词汇,哪里会有“凫水”的风情呢。

      (《新华每日电讯》8.25)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