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是不可能被重复的: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不过这种最基本的要求却要受制于许多条件,以至于很难在写作中实现。因为每个时期的阅读习惯一定受风气和潮流的影响,这会导致写作者的跟从,于是在题材和思想、表达形式诸方面自觉不自觉地靠近和趋同。文学写作者的个人语调由此丧失。
在网络时代,思想与见解似乎可以极端化地创造和发挥,看上去五花八门。但真实的情形也许恰好相反: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创新”都过于网络化了,只是同一个向度上的“求新”,如故作惊人之语、博人眼球和耸人听闻的夸张,比较起来,更为缺少朴素诚恳和笃定真实的良好品质。而质朴一定是追求真理与创造艺术的强大基础,抽掉了这个前提,其他也就谈不上了。
网络时代的人是极不耐烦的。这个时期的人已经习惯了某种说话方式,一旦离开了这种方式,听者(阅读者)就会因为陌生和费解而疏离。而要接近事物的真相,欣赏深刻的艺术,总是需要起码的耐心。
主语调形成的原因,是某些地区的强势语言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的进一步强化。现代传媒的推助方式使本来就处于支配地位的语言与文化大幅扩张,在它们面前,较为弱势的地域只剩下等待淹没的唯一结局。而我们知道,那些独特的精神成果,它们的滋生与成长,有可能因为来自偏寂之地而变得更加宝贵:可以弥补和矫正这个狂热而又单一的世界。可惜的是,它们还没有等到基本的成熟阶段,一切就被时代的狂涛给吞噬了。
我们只要静下心来,就会痛感这个世界上仍旧缺少、十分缺少真正的个人语调。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都用同一种声气说话,既狂放不羁又中规中矩。我们获得的是这个时期所独有的放肆姿态,却丧失了自主自为的生命中气。我们也许要在纵横交织的数字洪流中努力地退避和放空,求得一次冷却,然后,努力寻找个人,并尝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悟想和发现。
(《文汇报》8.19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