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8月29日 星期二

    家国同构的文化秘密

    《 文摘报 》( 2017年08月29日   06 版)

        中国人常常有这样的认识:家国同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家”和“国”大致是按照同样的组织原则加以构建的。中国人称“我们”为“大家”、“他人”为“人家”、“祖国”为“国家”,折射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的文化。它是家国情怀的起点和终点。

        家庭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家庭关系是中国文化系统中最基本却最精致的社会关系,中国人围绕家庭关系建立了世界上最复杂的人际识别系统。家庭承担着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治理功能,包括经济、财政、教育、医疗、养老等本应由政府部分或全部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历史上的社会动乱中,家庭保障还是抵御“政府失灵”“无政府状态”的“避难所”。从孟子的“王道之政”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再到新时代的“家国梦”,家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从一家之长,到一地之长,再到一国之长,其治理模式并无本质区别。因此,中国文化顺理成章地认可并选择了家庭管理中的“家长制”和国家治理中的“精英政府”模式。

        西方社会传统上主要关注企业和政府这两大组织,通过企业的效率和政府的公平构建社会协调发展的制衡机制。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强大的第三方组织——家庭,而家国同构使家庭、企业、政府间更容易形成缜密的协作型、一体化社会,从而更有利于国家的安宁、社会的进步与全社会总体效率的提高。这是隐含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文化秘密。

        (《解放日报》8.22 万君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