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8月12日 星期六

    那些年,卖西瓜可是件大事儿

    《 文摘报 》( 2017年08月12日   02 版)

        大夏天的,吃块西瓜解解暑再平常不过。可在30多年前的北京,要享受这舌尖美味,却得先尝尝在炎炎烈日下排长队的滋味。

     

        从论个卖到论斤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瓜果市场沿用着以前的惯例:西瓜论个卖。不过,1956年公私合营后,这规矩被打破了,不仅西瓜一律过秤,连香瓜也要过秤。

     

        起初,有人不适应这个变化,对此“大泼冷水”。他们认为,以前西瓜论个卖是种惯例,很符合按质按量论价的原则,而且省事。改成论斤卖后,反倒给售货员添了麻烦。

     

        连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都有代表提出,过去西瓜论个,好的贵,次的贱,是公平的;现在论斤,重的就贵,不管好坏,实在不合理。对零售单位,无论建立什么制度必须先从消费者身上来着想,慎重考虑对消费者是否方便。

     

        保熟

     

        买西瓜最怕买个“生瓜蛋子”。多年前,人们挑选好西瓜后,习惯让商家用刀切个小三角块,看瓜好不好、熟不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瓜摊上首次挂出了写有“保熟”二字的招牌。挑西瓜隔皮断瓤,怎么才能做到保熟?售货员解释,办法有几条:一是让责任心强、懂行的同志卖瓜;二是认真帮顾客挑选;三是发现卖了生瓜管换。但与此相反,有的商店却挂着“生熟不保”的牌子,顾客买了生瓜也不给退换,群众很有意见。

     

        后来,为控制生瓜上市,北京市实行生产员、物价员和采购员“三把关”。驻队生产员要到瓜地察看西瓜生长情况,掌握熟瓜收摘进度,随时制止农民抢摘生瓜。物价员要严格执行等级标准,既不随意压级压价,也不提级提价。采购员负责核实监督西瓜的等级标准,没有采购员的同意,社员交瓜车辆不得放行进城。那时,如果谁要销售生西瓜,要受到相应经济处罚。

     

        买瓜卖瓜曾两难

     

        夏天吃西瓜,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1984年前,郊区不管产多少瓜,一律要通过北京市供销社果品公司所属的南苑、花园闸、小井三个西瓜收购站才能进城,收购、批发全由他们管。这种单一狭窄的流通渠道,造成交售与收购的矛盾,使这种鲜嫩易腐的商品,在不能及时上市的情况下烂掉。作为衔接流通环节另一头的零售部门,在不能及时得到货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产销脱节的状况,造成群众买瓜难。

     

        当年,一位居民感慨:“买个瓜要走一站多地,还不知得排多长时间的队……”

     

        (《北京日报》8.4 贾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