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被梁启超称作500年来第一伟人,他的传奇人生也为后世津津乐道。最近,《左宗棠传信录》出版,作者刘江华潜心研究十余年,通过查阅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还原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左宗棠。
对联令陶澍“激赏之”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是左宗棠的成名对联,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写给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当时的左宗棠26岁。
在此两年前,左宗棠到北京参加会试,本已被取为第十五名,不料后因湖南多录了一个名额,于是揭榜时,就将他的试卷撤下,把多出的名额让给了湖北。这样一来,左宗棠被剥夺进士资格,仅取为“誊录”,主要负责章奏、谕旨等抄写,相当于文书之类,虽然也可以积功而获授官职,但左宗棠不甘屈就,毅然返乡为下一次会试作准备。
此时,左宗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的他,只好入赘寄居岳母家。1836年,左宗棠曾在自己的书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联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贫困现状和远大志向。这副对联,后来被毛泽东改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以自勉。
出于生计考虑,1837年,左宗棠应时任湖南巡抚的吴荣光之邀,出任醴陵渌江学院山长(即校长)。
就在这年,两江总督陶澍在江西检阅部队后,向道光皇帝请假回家扫墓。从江西回湖南安化老家,途中要经过醴陵县。为讨好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醴陵县专门新修了馆舍让陶澍休息。馆舍修好后,醴陵县令请左宗棠为馆舍撰写一副楹联,装点门面。于是,左宗棠就写下了本文开篇提及的那副对联。
史料记载,陶澍看到这副楹联之后,“激赏之”,立即嘱咐县令将作者左宗棠请来。一见之下,“倾谈竟夕,与订交而别”。
陶澍为何对这副楹联如此欣赏呢?原来,这副楹联既写出了陶澍平生最引为得意的事情,又表达了湖南人民对陶澍回乡省亲的期盼,故此让他十分高兴。
上联中的“印心石”指陶澍少时读书于安化石门潭之滨的石屋,潭心有石,被称为“印心石”。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底,道光皇帝第14次接见陶澍。交谈中,道光得知陶澍少时跟随父亲在石门潭读书的情形后,温言劝勉,亲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予陶澍;“廿载”则是指陶澍离家为官已经二十年。
“八州”是湖南的古称。对联中的“翘首公归”表达了湖湘子弟欢迎陶澍之情,与“大江流日夜”情景交融,打动人心。
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依然落榜。南返途中,他到江宁(今南京)拜访两江总督陶澍。陶澍将他留在总督衙门,还为其子陶桄求婚于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两家遂结为儿女亲家。
无从稽考的出联戏斗
关于曾、左二人撰联互讽,有一则故事:一天,曾国藩径直到了长沙巡抚的幕府,见左宗棠坐在不远处看小妾洗脚,便戏出一联云:看如夫人洗脚。左宗棠才思敏捷,立即对出下联:赐同进士出身。左宗棠的下联令曾国藩相当尴尬。
所谓“如夫人”即“小妾”。左宗棠确实有小妾张氏。
左宗棠“赐同进士出身”之说,并没有冤枉曾国藩。曾国藩从1815年(嘉庆二十年)开始读书,花了二十三年的时间,1838年中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曾、左之间是否曾经写过此联呢?咸丰二年间,曾国藩曾在长沙设立审案局。虽然左宗棠直到1856年(咸丰六年)才将家眷搬到长沙,但也不排除张氏来长沙看左宗棠而被曾国藩撞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1858年(咸丰八年)曾国藩去左宗棠家做客时,撞见左宗棠看小妾洗脚。从时间和地点上,这副对联所描述的情况有发生的可能。但是否真的发生,无从稽考。
不过,尽管上述两联是否存在值得商榷,但左宗棠给曾国藩送挽联,却是确有其事。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江宁病逝。时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送去了赙银四百两、挽联一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而且,左宗棠在挽联上异乎寻常地署名为“晚生左宗棠”。
“发上等愿”联
2008年1月26日出版的《全球商业》杂志曾经刊登了一篇采访李嘉诚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李嘉诚办公室挂着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关于这副对联,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挂在他右手侧墙上,离他最近。诗句为清代儒将左宗棠所作,字为名家所写。
可惜的是,这副对联并非左宗棠所作,它的真实作者是清代官员、书画家姚元之。
清宫档案显示,姚元之(1776-1852),安徽桐城人。清代教育家、书画家,善为文章,能诗会画,工于书法。
(《北京晚报》5.9 刘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