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7年05月23日 星期二

    战火中的诗人

    《 文摘报 》( 2017年05月23日   05 版)

        抗战的大潮中,诗人冯至以笔为剑,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冯至在西南联大的精神历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史。

     

        携妻抱女流离日

     

        这是“八一三”前冯至一家三日安宁美好的时光:他们租住在吴淞镇的一座小楼房里。每天早晨,奶妈用小车推着冯至的女儿冯姚平到黄浦江边散步。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陷入战火之中,冯至所任职的同济大学决定迁往江西赣州。在流亡的漫漫长途中,冯至写了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徉作太平人。

     

        然而,赣州的教书生活并非风平浪静。在赣州期间,冯至与杨晦、陈十骅、石声汉等交游甚密。1938年,同济大学校长收到一个包裹,包着两个手榴弹,还有一封信,写着:冯承植(指冯至)、杨晦是第三国际派遣来的,若不解聘他们二人,我们就要以手榴弹对待。

     

        这样的遭遇,加上忧虑冯至的职业,妻子姚可崑病倒了。她感染了严重的阿米巴痢疾,昏迷十天十夜才清醒过来。可是,一个噩耗从天而降。1937年初冬,冯至的父亲在北平病逝。战乱流离,家破人亡,这并不是冯至个人的遭遇,他所遭遇的一切,是抗战时期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冯至一家又开始了漂泊的旅程。

     

        冯至一家随同济大学迁移,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取道河内,于1938年底到达昆明。

     

        “跑警报”中的联大生活

     

        到昆明后,北大方面拟聘请冯至为外文系教授。就这样,冯至辞去同济大学的教职,进入西南联大。

     

        昆明的天空,不仅有美丽的云朵,还有罪恶的炸弹,打乱了联大人平静的生活。“跑警报”成了联大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1940年9月30日,凄厉的汽笛响起,短而急促,紧急警报。冯至记下这次跑警报的经过:“那时我住在东城节孝巷内怡园巷,巷口对面是闻一多、闻家驷的寓所,寓所后五华山坡下挖有一座防空洞。我们便跑到闻家,与闻氏兄弟一家躲入防空洞。大人和小孩屏息无声,只听着飞机的声音在上边盘旋,最后抛下几枚炸弹,都好像落在防空洞附近。飞机的声音去远了,又经过较长时间,才解除警报。大家走出洞口,只见一颗炸弹正落在洞门前,没有爆炸。我们回到怡园巷家里,里面则是一片混乱,我住房的后院被炸出一个深坑,窗上的玻璃破碎,到处都是灰尘,屋里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块又长又扁的石头。”

     

        冯至在《昆明往事》中说,因为经常防敌机空袭,跑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便由最初的惊慌失措转变为泰然自若。警报跑久了,联大师生见面时都面带微笑,好像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把人们融合在一起,生死存亡则置之度外。

     

        他与杜甫异代而心通

     

        冯至早年并不喜欢杜甫。但抗战时期奔波流离的生活改变了他的文学趣味,让他一步一步走近杜甫。同样的流离,同样的贫困,同样的客居,使冯至成了杜甫的隔代知己。他写道:“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1945年8月10日晚上8时左右,邻舍传来从广播里听到的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消息从天而降,突如其来。冯至从书桌前简陋的椅子上一下子站起来,和姚可崑及女儿紧紧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那天晚上下着雨,冯至打着一把破旧的雨伞出去打探详情。他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走到一家报馆。在跃动的烛光照耀下,他看到了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的告示。他不由得丢掉手中的雨伞,仰天长叹,任凭凉凉的雨滴从脸庞滑下。

     

        (《名人传记》2017年第5期 刘宜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